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包路林: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谱写北京城市发展新篇章(2)

二、深刻把握首都工作的特点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北京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十年的努力实践,北京确立了“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逐渐明确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问题。

(一)首都工作的总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坚持和强化首都‘四个中心’核心功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等重要部署中均体现了新时代首都工作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首都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牢牢把握了新时代首都工作纲领的精髓,才能全方位高质量推动首都工作。

一直以来,北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发扬首创精神,勇于创新、砥砺前行,团结带领首都人民,以首善标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接续交出“时代课题”新答卷。

(二)首都工作的核心是聚焦首都功能

首都工作紧紧围绕着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两条主线展开,蕴含的内容包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等多个内核,工作目标始终落在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突出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功能,为中央政务功能和重大国事活动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不断优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引擎作用越发突出,布局形成“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我们稍微展开说一下国际交往中心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以来,北京市圆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园会等重大国事活动,高水平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系列节庆活动,积极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品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三大展会平台之一,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世界多个城市保持高频率联系,截至2020年,北京的友好城市达到55个,“朋友圈”遍布全球。

(三)首都工作的方法是一张蓝图绘到底

规划是推进首都工作的重要抓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颁布实施以来,首都工作持之以恒贯彻规划部署的任务,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之间进一步融合,深入推进“多规合一”。规划蓝图引导各行业积极投入到资源优化配置、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城市功能重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首都工作当中。作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更需要具备长远的、全局的规划眼光考量整体工作,必须前瞻性地思考如何打造国际化城市框架、集聚国际资源、提升世界影响力和话语权。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凝心聚力,通过跨部门分工协作解决一些历史遗留、关系复杂的问题,减少发展中的空间冲突、资源冲突和利益冲突。“一张蓝图绘到底”已经成为首都工作的制度优势,有力推动国家的人口战略、扩内需战略、双碳战略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四)首都工作的标准是首善

首都各项工作始终自觉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在全国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深刻把握“都”与“城”的关系,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统领地位充分彰显,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新旧增长动能加快转换,“五子联动”不断丰富新发展格局。持之以恒解决“大城市病”,从“一核两翼”的广阔视角优化城市布局,城市转型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蹄急步稳,“双奥之城”举世无双。焕发古都魅力,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异彩,“文化+”多领域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和新模式,充分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已经形成,“七有”“五性”进一步满足百姓美好生活向往。

这里,我们围绕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稍微展开一下。长期以来,北京高速增长带来了城市规模巨大且人居环境退化、城市功能密集且结构失衡、城镇空间庞大且蔓延无序等诸多问题,引发了对“规模精简”“功能减负”和“空间紧缩”的强烈诉求。实施“减量发展”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减量发展,北京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

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的50.2%。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严格执行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近2.4万件。禁限目录在严守功能底线的同时,也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打开了更大空间,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的新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为北京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增添了新动力。同时,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2021年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五)首都工作的特色是制度创新

当今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对于对外开放最前沿窗口的首都工作提出严峻挑战。面对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的困境、减量发展的约束,北京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从制度供给和创新上发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服务业、自由贸易为重点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由于人口基数大,相较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北京需要高于二至三倍的强度和密度来建设城市,深入挖掘有限的土地空间潜力,妥善处理“人口-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更小的土地面积容纳更多的人口。这些创新性的做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体现,也是首都工作在更多约束条件和更高标准要求下走出的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以“三城一区”为例。“三城一区”指的是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2014年以来,北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城一区”启动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北京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到16%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全球第四,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三城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0%以上。“三城一区”科创平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前沿生物技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已经打造出一批具有重量级的科技产出,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