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宋福范: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4)

四、理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报告在全面系统总结我们党一百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根据和实践要求,揭示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一部分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也是一个突出亮点。该部分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鲜明提出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重要遵循,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科学提炼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深刻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思想精髓、进一步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供了“金钥匙”。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的经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其中,“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表述是党的二十大的新提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更深度认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引领中国社会开辟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的主要道理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二)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展开论述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可以说,“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也是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未来指引,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从价值取向、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主要着力点、思想方法、胸怀格局等视角,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立场、理论品格、精神气质和思想方法,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要求。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就会更加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就会更加显著,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谈的。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的角度来谈的。理论创新要有基本立足点。为什么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原则方向的角度来谈的。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因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的角度来谈的。为什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谈的。为什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条主要是从理论创新的胸怀格局的角度来谈的。为什么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