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本路径——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
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三部分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部分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
(一)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
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正确的、成功的。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点:第一,由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由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第二,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三,建设民主政治。
(1)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理论方面的又一个亮点是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具体来看,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实现路径:领导力量,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路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经济方面的实践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方面的实践要求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方面的实践要求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方面的实践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方面的实践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对应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责任,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讲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道路,也是前进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的战略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同时增加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加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表述,并强调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社会建设方面,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国家安全方面,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由此可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更为清晰地描绘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政治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
文化建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社会建设: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
外交工作: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未来五年的环境判断和应对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五个重大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在极其复杂环境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别从领导力量、实现路径、价值取向、发展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遵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