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大学如何扛起强师使命

地方师范大学如何扛起强师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教育是重要基础、科技是关键变量、人才是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阐释了强教必先强师,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地方师范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核心力量,如何扛起强师使命,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增强师范强教的理论自觉

强教必先强师,是对教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人类历史上诸多思想家对教育本质有着深刻的论述,论述的角度不同,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解也可能不尽相同,但其落脚点最终都指向人。在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显著特征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从这个角度讲,强教必先强师是对教育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刻阐释:“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家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方师范大学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力军,对我国教师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更需要深刻理解、全面阐释强教必先强师的深刻内涵,增强师范强教的理论自觉。

为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环境作出努力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国之强盛,必尊师而重教。尊师重教需要多方发力,形成合力,让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从而才能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主动坚持教师工作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把教师工作置于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例如,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确保教师工资稳定增长;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加财政预算,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办公环境;等等。

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与制度环境一旦形成,社会就会真正崇尚教师这一职业。一方面,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就会选择报考本科师范专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时就会选择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能使大量在岗的教师更加热心、静心、长期、终生从教,在教师岗位上感受生命的美好、肩负生命的责任、彰显生命的光辉。两个方面合力就能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崇尚好教师,就会产生好教师,人人争当好教师,大国良师才能辈出。同时,地方师范大学就会真正自觉地围绕教师教育学科办学,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大学。由此,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就会成为现实。

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担当作为

强教必先强师,离开高水平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就没有基础和保障,没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其建设不仅关系教育强国建设,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目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一是在综合布局上,已经基本形成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从均衡发展上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着眼于整体协同。国家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一起,以组团方式帮助薄弱师范院校,促进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三是在教师发展支持上,形成了完善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地方师范大学已成为支持基础教育教师职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样的建设框架,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体系和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地方师范大学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中坚力量,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确保其师资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尚在探索过程中,各部属师范大学、地方拥有博士和硕士授权资格的师范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摸索,尤其是当基础教育师资的学历从以前的专科、本科为主逐渐过渡到今天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能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研究生,更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必须肩负的重大而又艰巨的使命。

为师范生将来成为“四有”好老师打下坚实基础

师范教育是一项培根铸魂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师范大学培养的理应是这样的教师,这需要新时代师范院校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在育人环境的创造中,在以下四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厚植教育情怀。优秀的教师一定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深厚的教育情怀意味着对教育无怨无悔的付出,意味着对学生无私的爱,意味着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地方师范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很多都走向基层学校,特别是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生都将到我国最基层的学校任教,以对中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为核心的教育情怀是支持他们坚守乡村学校、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的精神力量。

其次,夯实教育素养。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当培养具有高水平教育素养的教师。高水平教育素养包括健全的育人知识结构,如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及文化知识,也包括高水平的育人能力。这就要求师范院校提供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引导师范生在重视理论学习、文化积淀的同时,关注教育实践,最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成长。

再次,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向社会。这就要求师范大学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密切关注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人类未来等大问题,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在成为教师的同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最后,培育国际视野。对文化的传承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有开阔的眼界和心胸,方能在文化传承、吸纳上做到守正创新。高水平师范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要努力打破封闭模式,放开视野,合理吸纳优秀的国际文化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学习,构建各种国际化的师范生教育平台,增加国际社会间的理解和认同,探索多渠道培育师范生国际视野。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