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单霁翔:讲好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2)

二、讲好大运河故事,感受大运河的生生不息

全长3000多千米的中国大运河,是水利大动脉,也是沿线人民的“乡愁”。我最早关注大运河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的时候。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同时开工,涉及沿线众多文物古迹,为了在工程开工之前做好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直接涉及800多处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当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撰写了《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要注重文物保护的建议案》,提出要注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4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与我联名提交了提案,引起全国政协的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所以,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次申遗成功的重要抓手。那么围绕大运河,我们要讲什么故事呢?今天,成功申遗的大运河跨越了8个省、直辖市,包括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河南段、山东段、江苏段、安徽段、浙江段。那么,在长期考察大运河、理解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资源的过程中,我把大运河需要保护的景观分成了十六类。

第一,是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景观。不但要保护文化景观,而且要保护大运河沿线独特的自然景观。第二,是沿线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历史景观,比如隋炀帝的陵墓等。第三,是沿线的建筑景观,特别是和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建筑景观。第四,是沿线的工程景观。无论是600年前的戴村坝,还是当代淮安大运河新建造的立交枢纽,我们都应该保护。第五,是沿线的运输景观。今天的大运河,特别江南运河仍是繁忙的运输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六,是沿线的河道景观。运河沿线的城市都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运河的河道与沿线百姓的生产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要保护好河道景观,便不能填河、不能把它随便地迁改。第七,是沿线的历史街区景观。不同的城市留下不同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保留实实在在的历史街区,才能够名副其实。第八,沿线的园林景观。因为运河有水,所以沿线构成了很多非常美丽的园林。第九,是沿线的宗教景观。第十,是沿线的商业景观。运河沿线各个城市有很多的中华老字号,这些商业景观与运河的商贸、运河的运输是不可分割的。第十一,是沿线的民居景观。跨越8个省、直辖市的运河,沿线民居各具特色。我们要保护好传统乡土建筑民居的景观。第十二,是沿线的民俗景观,传统风俗文化艺术的景观。第十三,是沿线人们独特的生活景观。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存智慧、生活习俗需要得到保护。第十四,是沿线的生产景观。运河沿线的生产与运河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包括生产的特色景观。第十五,是沿线的艺术景观,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十六,是沿线各具特色的城镇景观。保护好这些景观,我们才能使城市不“千城一面”。

那么,过去所说的文物保护和今天强调的文化遗产保护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大运河申遗,我认为至少有六点是不同的。第一,过去文物保护强调文化要素的保护。今天通过大运河保护,我们知道不但要保护文化要素,还要保护人与自然共同形成的自然要素,所以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过去文物保护往往保护的是静态的古遗址,如古墓葬、石窟寺、万里长城等。它们其实都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今天是被研究、被观赏的对象。但是通过大运河保护,我们知道还要保护那些动态的、人们居住的历史街区。虽然人们还居住其中,但是他们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三,过去文物保护强调保护古代的文物。其实,文物越是当代的,就消失得越快。我们今天要注重历史链条不能断裂,同时要保护好当代的遗产。通过大运河保护,我们知道大运河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今天还在发挥功能的河流。那么,对于今天仍然对水利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些工程,我们要从诞生起就把它们保护起来。

第四,过去文物保护是从保护一座古建筑扩大到古建筑群,扩大到历史城镇,扩大到历史名城,由“点”到“面”。但是通过大运河保护,我们知道不但要保护这些“点”和“面”,还要保护“线”,保护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廊道——这些线性文化遗产。

第五,过去文物保护保护的是那些寺庙建筑、宫殿建筑、纪念性建筑。通过大运河保护,我们知道还要保护人们日常的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老字号等。它们虽然普通,却寄托着运河沿线人们的“乡愁”,应该同时得到保护。

IMG_202311131870_400x266

河南省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独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是在郏县金镶玉展示馆拍摄的金镶玉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第六,过去文物保护只保护物质要素。今天,我们知道文化遗产保护还包括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应该同时整体保护。

所以,通过大运河的保护,我们学习了太多。通过对文化遗产认知的不断更新、深化,我们从大运河起步,从文物保护的时代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