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张志君:美美与共,文化相融(4)

——关于“第二个结合”的相关思考

(三)物质文明方面

1.农耕文明

第一,各个时代的主流话语层一般都特别重视土地的重要性。“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成为“晋文公”之前,曾受迫害,流亡国外。在流亡途中,重耳向农民讨食,农民却给了重耳一抔土。重耳勃然大怒,其身侧人却语重心长地说,此为吉兆,有土斯有民,百姓送一抔土,意味着您将有机会登上国君的宝座。重耳接下这抔土,后来果然重回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第二,中国古代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设一些具有“仪式化”象征含义的建筑,在中央政权所在地建有表示重视农业的建筑,比如明清两代在北京都建有“先农坛”。二是开展一些“仪式化”的行动或者设置一些“仪式化”的节日,比如每年选择一天作为重视农业生产的节日,皇帝在这一天率领文武百官前往田间劳动。三是设置一些“仪式化”的职务,比如“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4农业马希平_副本

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聚力挖潜增效,由“资源富地”向“产业高地”转型,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农产品品牌。(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2.科技文明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强调服务性和经验性。“服务性”的第一个特点是紧密服务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发明”,鲁迅曾评价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虽然这段话包含批判的意味,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科技发明服务社会生活。“服务性”的第二个特点是紧密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验性”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往往注重对当时相关经验的总结。

(四)社会文明方面

所谓社会文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社会的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相关的社会准则等方面的文明。

第一,社会成员个体的文明程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相关行为主体的文明一般体现在将个体的文明作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文明建构的基础。中国古人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而修身则是上面三项行为的基础。

关于修身,在这里分享四个古代名人教子的故事。《论语》里,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刘邦去世前在给儿子刘盈留下的信中说:“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刘备在给儿子刘禅留下的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在给儿子诸葛瞻留下的信中说,“多不接世,悲守穷庐”。上述几位名人的教子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视。

第二,责任大于权力,或责任先于权力,是社会成员间的普遍共识。范仲淹幼年生活较为艰苦,出生不过两年,父亲范墉便因病逝世,母亲改嫁后,他改名朱说。长大成年后,范仲淹才得知身世,将名字改为范仲淹。范仲淹没有受身世的影响,变得自怨自艾,而是将社会责任牢记于心。担任苏州知州时期,范仲淹得到一块风水宝地,堪舆先生断言,在这里建宅,必定子孙兴旺,卿相不断。范仲淹于是决定捐宅办学。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林则徐也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分享一个“六尺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英,他曾经担任过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有一年他突然接到老家来的一封信,信中说老家官邸有位姓吴的邻居要扩建自己的住宅,想让他们家的院墙往后退三尺,张家的人很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莫大侮辱,于是就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要求他进行干预。张英见了,提笔写了四行诗寄了回去:“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人接到张英的回信之后,理解了这位大学士的良苦用心,于是就主动找来知县和那位吴姓邻居,给他们看了这封书信,然后自己主动提出后退三尺住宅,吴姓邻居看了之后也非常感动,也主动将他们家的院墙向后退了三尺,于是就在安徽桐城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六尺巷”。这个景点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关系建设的成果。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