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3)

北京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3)

三、进一步开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一)拓宽思路,深挖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保护好北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北京在全国民族团结和全球文明交流中的地位进行深入发掘,进一步对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阐释,并促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与增进民生福祉更紧密地结合。

推进北京作为全国各民族文化中心的建设,可以对那些体现民族交流、团结的重要历史建筑给予更多关注,加强对相关历史文物的梳理和保护,在北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重视容纳各民族文化要素,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各民族参与的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基层群众对北京的了解。

从历史上看,宋辽时期至今,北京长期作为东亚及全球交流的中心城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强调和凸显北京的这一特点,重视北京在全球交流历史中的重要性,梳理北京的全球交流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平台对全球交流中的北京形象予以呈现,并通过跨国合作展览等方式介绍域外文化。

北京在明清时期存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有待进行更深入的阐释。需要挖掘有形的物质遗存的精神内涵,从而讲好历史上北京的精彩故事,阐释好当代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帮助世界读懂中国,将北京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交流中心。

(二)创新思路,进一步激发三个文化带的活力

三个文化带的建设,既需关注资金投入和场地建设等“硬件”问题,也需关注如何激发三个文化带活力的“软件”问题。

创新开发方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更多文化场所的知名度。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将文化带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网红打卡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传播作用,提高民众的参与度,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打卡地。以各个文化带的发展为网络,形成更多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网红打卡地,可以有效解决个别景点人流量过大的难题。

可以借鉴西山绿道建设工程的经验和模式,依托现有的废弃铁路线或山林土路等,修整路面、打通断点,建设5~20条适合家庭徒步的步道,将散点的文化景观整合起来,丰富游客骑行或徒步观光的景观,同时优化沿线生态环境和完善卫生间、垃圾桶、座椅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日用型旅游服务,满足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休闲需求,让人们在更为生动的三个文化带的自然历史资源中流连忘返。

(三)加强近现代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

目前,北京的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仍不够完善,许多旧址虽然已经完成修缮并向公众开放,但仍然面临认知度低、形式单调、资源分散等问题。已经开放参观的遗址遗迹,需提高知名度和到馆率,可以拓宽推广渠道,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比如用数字技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度还原重现,增强趣味性,突出自身特色。将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破各自封闭的状态,可以通过设计专题路线的方式,一方面增强游玩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使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合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文化遗产也是北京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北京在旧工厂改建文化园区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首钢园、郎园等工业园区的成功转型,为利用北京工业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经验和样本。由于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关部门仍然需要保持对文化园区发展的持续关注和加大公共投入力度,让这些园区在城市文化建设与周边群众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北京拥有丰厚的演艺资源,但无论是代表性还是影响力都仍然有所不足,盘活北京市的演艺资源,对于打造北京的文艺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可以建设文化演艺集聚区,在政策和基金上鼓励有代表性的驻场演出,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经典剧目,让国际国内游客不仅看景点遗址,也看创造性的文艺作品,看当代的文化地标和艺术节庆活动,提高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魏翔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