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

北京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创新意识与全球视野

摘要: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北京市稳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中轴线”申遗准备工作、三个文化带建设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保护视野进一步扩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科技与文化产业实现“双向融合”。本报告提出,北京在今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工作中,要深化创新意识,拓宽全球视野,进一步开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继续在全国发挥数字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数字产业;博物馆之城;中轴线申遗;北京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千年古都焕发新光彩,让中华文明“金名片”熠熠发光。目前,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市正在已有蓝图的基础上开拓进取。

一、重点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提升与视野拓宽

(一)申遗准备工作大幅提升“北京中轴线”保护和利用水平

2022年,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中轴线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引。《条例》明确各方的责任,增添公众参与的内容,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强调全方位的整体保护,不仅保护有形的文物本体、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也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要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

体制机制的持续健全,为中轴线申遗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北京市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框架下,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频调度机制,凸显了中轴线申遗保护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核心位置。与此同时,市、区各主管领导就分管领域、频繁调度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重点问题,打通政策路径,落实重点任务。各部门及相关区多元参与、协调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在规划、发改、财政、司法、住建、文物、城管、交通、环境、水务等多方面的工作中集中发力,全面改善了中轴线的遗产保护状况,形成了资金筹措、房源置换、司法保障等各个层面的保障机制,构建起多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在各单位、各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和高校的支持下,一系列围绕中轴线的治理、保护和开发的工作陆续展开。文物保护修缮、占用单位的腾退、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推进。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介绍,北京市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整体贯通了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并开放为城市公共空间;拆除天坛内坛园林机械厂,新增绿化及开放面积3.2公顷。此外,钟鼓楼、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妥善修缮保护,考古发现正阳桥明代石质镇水兽,元代遗存万宁桥获得限重、限速保护,严重影响风貌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降层,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收效显著,地安门外大街沿街立面、先农坛体校东侧场馆外立面风貌相适。这些工作既保护了文物,使文物的赋存环境越来越好,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围绕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各方力量结合文艺、旅游、科技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现代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的“数字中轴”项目,是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模式的重要探索,既有助于让社会资金有渠道进入遗产保护相关的项目,也有助于提升北京中轴线的国际影响力,助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与北京东方嘉诚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联合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关注,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文化机构参与其中,在社会范围内特别是青年人群体中有力推动了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价值的传播。

(二)历史文化保护视野进一步拓宽

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依托在于,北京在促进全国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方面长期发挥着引领作用,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自元代在北京建都以来,北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全国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交融的中心。建党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探索开展了一整套有别于前的革命实践,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共和国。这一进程饱含了值得再提炼记取的铸造民族团结的丰富经验。其中,1913年成立的北平蒙藏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地方,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开始传播的地方,是北京作为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交融的中心的深刻体现,在缔造民族团结的现代共和国的革命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1913年,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北洋政府成立了北平蒙藏学校,由国家拨发办学经费及生员日常开销,招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子弟进京就读,旨在为边疆的治理建设事业培养新式的少数民族人才。1923年,李大钊指示邓中夏、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进入蒙藏学校,讲解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内外形势、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关系,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北平蒙藏学校的青年群体迅速向左转,在校内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蒙古族党员,编辑出版了第一份少数民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支部。按照乌兰夫的回忆,到1925年,“全校只有120个学生,党团员就有90多个”。

中国共产党在北平蒙藏学校的实践,为此后中国革命的民族政治提供了充分的干部准备。1925年后,根据中共北方局的安排,蒙藏学校的革命学生兵分几路走向不同的革命战场,带着中共早期的民族政治理念,将中国革命推进到边疆民族地带,深刻影响甚至直接形塑了此后中国边疆革命的发展走势。这些从蒙藏学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如乌兰夫、奎璧、多松年、贾力更等人,后来都成为我党优秀的民族干部,在许多重要的历史关头,为对抗民族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做出重大贡献。

2021年11月,北京市启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院的蒙藏学校旧址的修缮保护。2023年3月28日,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开放仪式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共同为旧址开放揭幕。 在这里举办的“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展出420余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和档案。

据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严格按照中国文物保护修缮的规程,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最大程度地重现蒙藏学校旧址明清建筑端庄大气、古朴典雅的文物之美,让社会各界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这是北京在呈现民族交融经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出的重要一步。

(三)三个文化带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重要突破。到2022年,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共实施各类文物保护工程126项;在前期文物腾退、村庄搬迁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对已有的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环境整治、修缮保护、资源数字化及档案管理等工作,对考古新发现的建筑遗存进行了保护和环境整治;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展了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工作;大运河北京段沿线七区的一批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目前,北京市已建设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马家湾湿地公园、大通滨河公园、顺义新城生态休闲公园等一批滨水休闲空间。

长城文化带建设在多方面取得进展。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展“中国怀柔·长城”四季采风创作活动,制作纪录片等节目,长城文化带宣传力度加大;优化长城沿线生态环境,进行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绿化工程;完成滚天沟停车场整治和旅游文化街改造升级,八达岭长城实现由单一旅游风景区向文化体验综合区的重大转变;塑造乡村亮点,开展“独山夜月”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传统院落保护试点建设,推出“长城人家”民宿品牌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消费产业。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基于文化带的建设得以更醒目地呈现。琉璃河遗址城址区的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对研究燕京地区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琉璃河考古的成果,有利于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燕国、有利于揭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渊源、有利于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呈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过程,将加快推动房山区文旅融合,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金名片”,对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起到强大的考古支撑作用。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个文化带的建设,有利于疏通古都北京的历史文脉,为构建北京历史文化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古都风貌的基本格局奠定基础。

(四)“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持续推进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北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全市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门制定并公布了《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提出从设立专项经费、提供税收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探索建立帮扶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之间联合举办专题展览,策划社会教育活动。此外,北京市还鼓励驻京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课题研究、讲解服务、策展创意等工作。

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更能抓住热点问题,回应时代及群众需求。在当前中国与全球各国家和地区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的背景下,北京多家重要博物馆日益重视对全球其他文明的展示和介绍,举办各具特色的专题展,展现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状况。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来自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和巴基斯坦国家遗产与文化署考古与博物馆局共同主办犍陀罗艺术展,这是目前在中国境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相关艺术展。这些展览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文明交流、民心相通、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得到加强,取得显著成效。北京的馆校合作模式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馆校合作机制逐步健全、馆校合作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有助于将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传播和利用。

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2022年7月15日,北京市政协和市委统战部就“推进建设‘博物馆之城’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联合召开议政会,围绕强化央地协同、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数字赋能、培养策展人才、京津冀三地共建以及老城文物建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积极建议。市委书记蔡奇在议政会上强调,北京博物馆资源得天独厚,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魏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