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何晋:纵横家的策谋——《战国策》简介(3)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分别代表“合纵”“连横”两派。《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这就是说,苏秦三兄弟都有高超的游说技巧,善于随机应变。而当世人说到苏秦的时候,往往与事实有异,很多不是苏秦的事情都归在他身上。总体来说,苏秦从出身平民到联合六国、挂六国相印,确实有过人之智。所以,苏秦成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但是,他在成名之前也经历了挫折。《秦策一·苏秦以连横说秦》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这一段的大致意思是,早期,苏秦到秦国游说秦王,曾多次上书,也未被任用,最后衣服破了,盘缠也用完了,只好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搬着行李、打着绑腿、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回到家后,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认为这都是自己的过错。于是,他夜里找书,并从数十书箱中找到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苦读,反复揣摩。读书读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血都流到了脚上。苏秦认为,如此刻苦学习,怎会得不到富贵与尊敬。一年后,他觉得自己学习得差不多了,可以去游说君主了。后来,他果然成功了,“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也就是说,大家都听从他的谋划,由他来作决断。可以看出,这时的苏秦已经成为有名望和威权的人物。之后,“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后来,苏秦要去游说楚王,路过老家时,父母隆重地迎接他归来,妻子也对他非常尊敬,嫂子也匍匐在地向他告罪。苏秦说,嫂子过去对我高傲,为何现在对我卑下?他嫂子说,因为你现在富有又尊贵。苏秦说,贫穷时父母不把我当孩子看,富贵后亲人对我十分畏惧。人生在世,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这一段内容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对苏秦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的描述,鼓励当时学习纵横术的游说之士好好研习,将来可以像苏秦一样获得权势富贵。

刚才提到,苏秦是“合纵”的代表人物,而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这两个人好像一直在对着干,好像苏秦刚要合纵,张仪就要连横,比如,前一篇讲“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后一篇就说“张仪为秦连横齐王”。这种情况在《战国策》中出现很多次。当然,这是刘向有意为之,就是想让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能整体了解合纵连横之术。但实际上,苏秦和张仪并不在同一个时代。

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17000多字,其中第二、第三部分中的好多篇章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而第一部分中好多都是关于苏秦的内容,如书信、讲话等。通过这批帛书,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并不像《战国策》中所体现的两个人总是对着干。中国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说:“《史记·苏秦列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是兄……苏代游说诸侯比较早,在4世纪末……苏秦的事实要晚得多(在张仪死之后)……《史记》说苏秦挂六国相印后,才激怒贫困的张仪,使他入秦。一直到苏秦死之后,张仪才搞连横……战国末年学纵横之术的好事者曾拟苏秦合纵和张仪连横十多篇,文笔颇酣畅可喜。这些事情充塞于《史记》和《战国策》之中……迷惑了无数读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和《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并不是真实的史实。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