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总报告(2)

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总报告(2)

二、科教文不断优化发展,着力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一)全球领先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仍需强化

2022年,北京市遵循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打造全球领先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首善标准、国际一流是对首都科技发展的重要要求,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则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建设目标。多年来的发展成绩表明,北京已经跻身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1]中排名第三,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位居第三[2]。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居于世界领先的科研城市首位[3]。在外籍人才眼中,北京是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2年,北京市R&D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5亿元,同比增长13.4%。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显成效。国家实验室持续高标准建设,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雏形初现,建成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布局基础和前沿技术研发,在量子物理、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领域产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以及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200多项新技术支持冬奥会,科技成果也成为抗疫工作的有力支撑。“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成绩明显,占全市GDP的1/3。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2万家,全国科技中小企业1.55万家,同比翻番;独角兽企业102家、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持续领跑全国。全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12.2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条重大举措在实践中不断落实,推动国家和市级部门出台“中央在京单位适用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配套政策40余项,在加强企业财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推出一批突破性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围绕创新创业全要素全生命周期需求,出台中关村“1+5”系列政策,创新机制以“免申即享”“达标即享”等方式落实助企资金。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优化整合“高聚工程”“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订制全链条金融支持措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河北、天津设立9536家分支机构,2022年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5881项,同比增长8.2%。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政策和科技创新开放发展行动方案,首批认定外资研发中心29家,本土企业国际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未来,北京仍需大力汇聚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优势要素资源,提升综合创新实力,不断开放创新,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二)努力办好首都基础教育,但仍有提升空间

2022年,北京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动首都基础教育优化发展。

“双减”北京行动取得新进展。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探索新的监管模式,相关机构压缩到347家。通过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补充,提升校内教学质量,加强课后服务的体系建设和供需对接。

教育资源结构布局持续优化。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托班学位增加3000个,普惠率及入学率2022年分别达到88%和90%。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例连续4年达到99%以上,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6万个,新建、改扩建24所学校。集团化办学、学区覆盖率均有所提升,分别为52%、90%。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支持学生个性化成长。

以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乡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扩大交流轮岗范围,全年涉及校长教师2.4万人。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督导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引导合理发展。在雄安新区、北三县等京津冀区域布局基础教育资源,推动协同发展。

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建设,保障线上教学,服务2000多万人次。通过线上答疑加强线上辅导,1.5万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指导了3.5万名初中学生。

未来,北京市仍需加大力度落实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高质量供给能力仍需增强

2022年,北京市持续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

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动朝阳、东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顺义、密云、延庆建设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明显。持续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提高博物馆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服务水平,全市备案博物馆达214家,全年共举办展览和活动近500项。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成员馆已达6000多家,实体书店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市文化馆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3200余场、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6万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影响覆盖6.28亿人次,开展冬奥城市文化活动2.31万场。惠民文化消费季累计举办活动27.84万场,累计消费5.25亿人次。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质增效。持续打造“漫步北京”品牌,推出100个新晋网红打卡地和100个提名推荐打卡地,发布21条文旅骑行线路,推出虎年春节潮玩北京等86条主题游线路。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游船通航;推出400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不断加强。完成北京7处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度监测报告审核上报工作。持续摸清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补充、核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基础信息,指导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信息复核。制定《北京市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和保护办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轴线申遗稳步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落地实施,推进北京中轴线监测中心及档案中心建设,完善日常监管体系。中轴线沿线各点位文物修缮有序进行,加强环境整治与社会传播。

未来,北京仍需加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魏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