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础保障。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首善标准,坚持就业优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兜住就业底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发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缓解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互联网营销师等数字技能领域开展新职业评价机构遴选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截至2022年10月底,有26家单位申报新职业评价机构,135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指导头部平台企业召开恳谈会,听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劳动者对交流协调机制和投诉举报制度的意见建议。推动相关平台出台“5.20”关爱计划,即开展权益维护行动、算法优化行动、温暖关爱行动、技能提升行动、安全守护行动5项行动共20项措施,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认定北京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家。举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北京市选拔赛暨第五届“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共吸引1944个创业项目注册报名。截至10月底,全市新增参保创业单位4.6万户,带动就业岗位23.4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61笔,共计30.9亿元;组织开展各类毕业生招聘活动449场,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6%,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1.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根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缓解,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实施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登攀”计划,加快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和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适应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人才供需匹配日益优化。加快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动态更新“两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及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业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畅通劳动力、人才流动通道,提升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水平。强化就业援助帮扶,保持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截至10月底,帮扶零就业家庭436户、就业522人,实现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培训、就业与用工有效衔接,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制定首都技能人才“金蓝领”培育计划实施方案,发挥行业部门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力度,注重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截至10月底,全市已开展培训142.6万人次。
(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出台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已启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2022年7月,调整2022年度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其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加以调整,惠及318万余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人均月增40元,基础养老金达到每人每月887元,老年保障福利养老金达到每人每月802元,惠及90余万人;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根据伤残等级程度调整,工亡人员供养亲属抚恤金每人每月增加170元;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保持2021年度标准不变。通过积极支持企业稳定扩大就业参保、促进农村劳动力乡村产业就业参保、推进公共服务岗位参保、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参保、引导多途径参保、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参保等措施,实现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2022年以来,通过鼓励单位招用、在4个区开展政策试点、强化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组织智慧助老技能培训,弥补老年人“数字鸿沟”。推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便利化出行试点,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老年大学组织智慧助老技能培训。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以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多卡合一”改革正在推进中,技术标准和应用场景均增加了交通功能,方便包含老年人在内的所有持卡人持卡乘坐市内交通工具,目前正在进行内部测试,逐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新时代,北京养老公共服务还有待不断优化。要进一步推进安宁疗护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养老助餐点等建设。实现22家市属三级医院通过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号源,在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建成6家专科医联体。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包括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等。促进“4050人员”、长期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推动新建公共区域职工之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暖心驿站等。持续推进将农村就业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三)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坚持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村劳动力等为重点,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源源不断跨入中等收入行列。着力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实现“劳有厚得”。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大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访等多元矛盾纠纷调处作用,畅通12333等咨询服务、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查处工资类案件8773件,为2.36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3.04亿元。
统筹处理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稳保就业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大局助力。①支持起诉,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1540万余元。2022年以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通力合作,共排查涉农民工欠薪线索5600余件,目前1292件案件已审结,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含诉前和解)1192件,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1540万余元。②执法有温度,对538件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宽严相济,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持续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部署,坚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已发布两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凡符合轻微违法情形,经教育整改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实行“一案三书”,即用人单位签署守法诚信承诺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并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使用人单位守法诚信。自“清单”发布以来,已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538件。③缓缴工资保证金为企业减负1.6亿元。受疫情及经济下行因素影响,不少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大幅降低,出现资金困难的情况。在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对符合条件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政策。在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缓缴期限内,符合条件的施工企业无需申请,可以自动享受缓缴政策。政策实施以来,共惠及工程项目200余个,减轻相关企业资金压力约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