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历史、现实与未来

摘要: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的中华特色与开放自信的世界视野。不仅要表现为时间上的与时俱进,也要表现为空间上的界线突破,尤其是国际空间的突围。我们要抱有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性贡献,在充分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携手共创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大兴盛的精神动能,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能量。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回应了新发展阶段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民生关切,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塑造了公共文化服务构建政府、社会与公众三位一体的格局体系,引导了文化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增强文化自觉:文化立国的历史寻索

文化强国建设深深根植于文化自觉。中国历来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自觉是每一位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最鲜明的文化标识。

文化是人们形成习惯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集体人格的表现形态。人类的进步从根本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则表现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形态的进步。可以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践产物。实际上,文化是一个集体范围之内的认同,因此它形成的是一种高度的自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在1997年提出的,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也是为了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知之明,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觉醒。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中西文化碰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分化阶段。在西方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三种不同观点:一是文化保守主义,坚守固有价值;二是文化激进主义,主张全盘西化;三是文化折衷主义,也就是中体西用。第二,融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有几个特征:一是对西方文化的适应性汲取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反思;二是不同力量在角逐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三是极端保守主义对现代化更富于包容性;四是极端激进主义认识到文化传统的合理价值;五是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初步展开和文化共识的孕育。第三,转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避免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改造,避免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中国文化的本位意识逐渐清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很多学者从论证中国何以不能到思考中国何以可能,也就是中国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实现现代化。第四,同化阶段。文化主体性意识和文化主体性自信逐渐强大,并以强大的适应、变通、改造与创造能力,使现代化话语体系整体上汇合于中华文明之洪流。

进入新时代,中国以更加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迈向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现代文明求索道路。

二、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时代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什么是美好生活

新发展阶段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是“美”的生活与“好”的生活的内在统一与高度平衡。其中,“好”的生活就是物质丰富的生活,“美”的生活就是精神丰裕的生活。而且,“美”的生活引导着“好”的生活样式,形塑着“好”的生活形态。只有这样,美好生活才成为一种圆满的生活。日本文化经济学者驮田井正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人们的生活丰富度=文化力×经济力。其中,“经济力”特指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文化力”指将物质财富转化为幸福的能力,要通过尽可能少的物质牺牲获得更大的满足。

(二)文化力的四个层次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从四个层次来看文化力。其中,文化原创力推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新力推进了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推进了文化社会的融合发展。

其一,文化原创力。首先,从历史维度看,包括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其次,从现实维度看,是指当下正在创造的文化的新形态、新的经典性。文化原创力具有高认同价值,推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强调文化的原创性和原真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

其二,文化生产力。我们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那么,如何推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主要从五个角度来看:一是技术角度,要有高技术的生产手段;二是主体角度,要有企业化的生产主体;三是市场机制角度,要有市场化的生产目的;四是效益评估角度,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效益;五是金融角度,要有金融化的生产方式。

其三,文化创新力。一方面,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文化升级,包括内涵升级、品质升级等。文化创新力推进了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经济强调文化资本、知识产权和符号价值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协同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和塑造文化品牌来提升各个产业的附加值。近年来,创意农业、文创制造等已经是热门的产业创新模型,服务业更是需要文化、创意和故事等内容要素加持才能够给予消费者更高级、更独特的消费体验。创意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能够有效突出文化创意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通过数据分析与专家打分等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衡量区域文化创意对传统行业的渗透水平和增值能力。

其四,文化软实力。也就是通过文化来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号召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发展能力之一。文化交流是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表现,文化支撑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表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也使“互联网+文创”的发展模式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热门的创新路径,产学研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传统行业文创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自信”,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文化自信上升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部署: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五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