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晓江:深入领会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解决“大城市病”与空间供给问题

李晓江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战略实施十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观察、思考、研究。十年过后,我们回过头来进一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义、价值及其深层次的动力、原因,对于认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取得成绩、进展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逻辑,我们为什么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战略关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需求,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内在关系是什么等等,都是值得深思、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尤其需要我们经济、社会、哲学社科方面的人才参与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更进一步的是,如果说十年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其目的是推进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型,那么,我们必须深入思考转型的原因、逻辑、动力,以及转型的具体类型和过程中的核心要素等问题。

一、“大城市病”成因及城市发展制度

“大城市病”这个词并非源自京津冀,而一直是普遍的现象,很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都经历过。所以,“大城市病”是一种阶段病,比如百年前的纽约、伦敦、巴黎与现在对比是不言而喻的。东京是在二战以后实现了现代化,2000万人口时的种种问题在发展到3500万人口时大多得到了改善。

我们强调要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明白针对当下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深化哪些改革。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立足于改革开放“上半场”国情的制度,我们要有所取舍。可以说,“上半场”的主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自有其特殊的逻辑,即解决“第一桶金”、发展基础的问题;“下半场”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厘清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制度支撑,以及对“上半场”制度的得失、经验进行进一步总结。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