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亮点——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3)

摘要:2024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肩负党和人民重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依法履职尽责,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会议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五、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一)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取向和职业操守,它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老师们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个引路人”的殷切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二)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三)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激发企业家精神”。

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等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到,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次六中全会决议再次重申了这句话。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我再次讲了这个问题,强调党的高级干部有相当的领导权、决策权、指挥权,如果立场不稳、‘三观’不正、自律不严,很容易在政治上、政策上走偏,不知不觉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代言人,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

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一)两个基本理论

2023年6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作出深刻阐述,明确提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1.文化领导权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些工作涉及文化建设各领域,贯通文化建设历史、现实、未来。

2.文化主体性理论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对象性的独特价值理念的存在状态,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二)三大方法论

1.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守正就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守正不是抱残守缺,而是在创造和发展中更好坚持真理。创新就是要激发中华民族具有的突出创新性,在新时代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创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事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软实力。

2.运用规律分析法

规律分析法是通过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在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世界文明发展规律。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

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把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

3.坚持系统观念

第一,把文化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来谋划。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第二,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理想信念、精神生活、思想创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传统文化、文化借鉴、软实力较量等多领域,又包括思想宣传工作、新闻舆论、互联网、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工作、新型智库等各行各业。文化发展关涉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善于抓住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建设。

(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文化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办好中国文化年(节)等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不仅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方面,也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建设文化强国,这是我们的远景目标。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

4.“两个结合”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把握好“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要求。“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5.文明互鉴

通过对话与交流,促进各种文明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法国学者葛乐耐的《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都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我们坚持的是平等的文明观,强调文明有差异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坚持的是互鉴的文明观,强调各个文明都可以找到彼此的互补之处;我们坚持的是对话的文明观,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沟通而不是脱钩。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