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逻辑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贤任能智慧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悠久的历史中非常重视选贤任能,特别是选拔那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比如,《墨子》记载了我们崇德尚贤的政治传统,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礼记》体现了德才兼备的选人导向,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贞观政要》强调量才授用的用人之道,提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唐摭言》表达了唐太宗李世民对于海纳百川的吸纳机制的欣喜,提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2.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百年经验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我们这个党自成立之初就具备了鲜明的青春基因。五四运动发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其蕴含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青年的力量。
我们党成立之初,一大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都是奋发有为的热血青年。那些怀揣着初心、使命和梦想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人,对我们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军长征时期,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仅为31岁,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9位后来的新中国元帅平均年龄为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为31.7岁。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鲜明的青春基因是我们这个党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斗争性、先进性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都非常重视根据时代的主要任务来选拔优秀的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把培养大批的新干部作为一项战斗任务,提出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是我们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提出干部要做到又红又专,即讲政治、有专业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要把培养大量的青年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特别提出了“干部四化”、“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以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并提出了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时代要求
1.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斗争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局势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青年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在这一进程中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关键靠党的自我革命,关键靠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的接班人,这一斗争形式也对实现后继有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斗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年轻干部。此外,斗争还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培养青年干部要坚持质量优良和充满活力的原则。
2.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现在,改革开放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经或将要退出岗位,70后、80后以至90后的年轻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
放眼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谋划了非常清晰的时间线、任务线——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们将全过程地参与到这一伟大的进程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