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邱耕田:如何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本原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时,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事实上,作为知识性和观念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其所具有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于为理解“六个必须坚持”所带来的启示。要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需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涵入手。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坚持人民至上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出两种逻辑:一是知识逻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知识维度内,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的规律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无疑具有科学知识的意涵,它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有了深刻体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事实背后,恰恰隐含着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规律。二是价值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包括着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的价值趋向,这一价值趋向内在地规定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走向,规定着我们在发展中怎么做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显而易见,这一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认知和价值认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为了谁”等重大现实问题,为站稳人民群众立场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

第二,坚持自信自立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特质。正因为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和指引,我们在精神信念上获得了自信自立的不竭力量源泉。换言之,坚持着人民立场、奉行着人民至上理念并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是坚持自信自立的依据。因为自信自立的培植,既有成功实践的支撑,更有科学理论的保障。这一思想因其科学性、真理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而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科学性,是指这一理论能正确地解释说明世界、成功地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为我们插上了不断走向成功的翅膀,它使我们有底气、有干劲,使我们心明眼亮,无所畏惧;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武装和指引,我们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悟得更透。所谓人民性,是指这一思想为我们“何以能”以及“如何能”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答案,这就是要牢牢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的强大群众基础,它体现的是人心向背的磅礴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作为真理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结果。守正创新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守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在理论渊源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这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原因。创新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活的理论。要坚持该思想的武装和指导,“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进程及其现实结果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对”的理论,就在于它具有真理的力量;之所以是“好”的理论,就在于它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拥有人民的力量;之所以是“实”的理论,就在于它来自实践又复归于实践,具有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之所以是“活”的理论,就在于它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具有创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