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客体主体化是诉诸人的认识过程的话,那么,主体客体化则是诉诸人的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客体主体化,还是主体客体化,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这“两化”都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人民大众的武装。人民群众既是通过掌握这一思想的方式实现了客体主体化,也是通过接受了该思想的武装才实现了主体客体化。可见,要实现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即用这一思想武装广大人民的头脑才是关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之间既具有差异性,还具有统一性。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统一性表现为在科学知识和精神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知识是人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生成的基础,而人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并非“天外来客”或“横空出世”,是以对世界、对社会、对时代的客观认知作为前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指引人民的力量,关键在于它是对于时代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大势的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认识。精神观念的力量首先是真理的力量,正由于我们了解了时代的方位、掌握了发展的规律、知晓了历史的大势,我们才培植了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理想信念,可见,我们所生成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是与社会存在的本质、规律相契合的。
另一方面,精神观念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科学知识。主体对世界的掌握是通过“知”“情”“意”来实现的,科学知识主要是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知”的部分,而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则主要诉诸人的主观世界中“情”和“意”的方面。知识只是告诉人们“是什么”,精神观念主要回答人的实践行动之“为什么”“为了谁”“怎么办”等问题。科学知识只有转化为或升华为对人的行动具有方向性和方法论指导功能的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
综上所述,科学知识主要是从客体角度回答主体“是什么”,是客体向主体的趋近或转移;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则主要是从主体角度回答人们“为什么”“为了谁”以及如何改变客体等问题,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必经环节或桥梁。没有精神观念或理想信念的“桥梁”中介因素,科学理论或科学思想是无法直接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的。唯物史观这一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知识,只有转化为诸如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才能真正发挥其观照指导广大人民实践的指导作用。可见,对于一种科学理论来说,只有实现科学知识与精神观念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其武装人民、引领实践、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就具备此种意涵和特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