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邱耕田:如何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主导型的“时代精神”特质,又决定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绝非冷冰冰、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教条,它不仅仅能够填补和丰富人们主观世界中“知”的领域,还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即要触及人们精神世界中“情”和“意”的方面。就是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这一思想不仅唯物辩证地反映了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不仅仅具有解答“是什么”或“什么样”等问题的知识性功能,还具有指导我们改造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时代发展的实践功能、变革功能。反映现实和变革现实,或者叫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切科学理论共有的特性。正是由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指导实践、变革世界、重塑发展,在根本上要关注、关心并要武装作为历史创造者或实践主体的广大人民,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实践必先作用于人,或者说,作用于实践的核心或关键就是要作用于人。只有作用于人,才能完成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推动时代发展的作用,而这一品质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人民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武装人民及由人民检验的四重逻辑维度。来自人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机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来自人民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来自人民的实践,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言的,即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人民的实践中生成的。在根本上,实践是人民的实践,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因此,来自人民的逻辑就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自人民的实践,因为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的,从而呈现出了一定的历史时代性。当人民的愿望和需要以及在这种需要的支配下的实践的目标、方式等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为了人民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目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科学理论,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造福人民的价值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从人民的角度看,为了人民的维度所解决的正是人民对理论的需求问题,解决理论对于人民能干什么的问题。理论不是外在的,理论不是强加于人民的,理论是人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民精神世界中的理念部分或内容。人民之所以需要理论,是因为理论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这种基于满足人民需要、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为了人民的维度具体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就技术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提供着行动的指南,使劳动人民的追求自由、解放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具有了自觉性、科学性、成熟性、主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二是从价值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于广大人民具有造福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要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