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人民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机制问题,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逻辑,表达的是让广大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让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入行。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及造福人民并未完全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人民之间的所有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为了人民的功能或造福人民的价值逻辑,尤其是要实现指导人民实践的功能,还有必不可少的环节,即马克思主义要武装人民。如果说,为了人民是解决人民需要理论的问题,武装人民则是解决人民如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理论武装人民是理论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理论和实践发生联系,实际上是和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发生联系,其表现有二:人民需要理论,理论要武装人民。人民需要理论,这是从人民的角度所把握的。人民要使自己有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要使自己的行动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所谓理论武装人民,是从理论的角度所把握的。“要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必须使理论武装人民,必须和处于一线的实践主体即广大人民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的实践途径才能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理论武装人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和新时代我们党的“最高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的问题。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这是新时代我们团结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理论要求,其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旗帜鲜明地站在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阐述他们的哲学理论和政治主张。同样,作为人民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人民群众当作了自己的物质武器,而人民群众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一“精神武器”意味着广大群众要积极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动。
人民检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获得检验的机制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一种从人民及其实践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检验逻辑或验证逻辑。由于社会实践主要是人民的实践,实践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因而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表达的就是以人民来检验真理的方式。
广大人民及其实践具有广泛性和直接现实性,包含着检验和创新理论的客观因素和直接动力。那么,人民是如何检验马克思主义的呢?在根本上,广大人民的实践活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思主义指导下,如果人民群众的实践取得了成功、达到了目的,拥有了充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样,人民群众会对组织、领导和指导这一实践活动的政党及其理论产生肯定、认可、接受、支持等情感态度,会产生理论上的“共情”性,会自觉地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理论是科学的、可行的、管用的,从而完成了人民检验。反之,如果整个实践或实践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不成功,导致了人民利益的受损,说明理论或理论的某一方面是和实践是脱节的,这就要求改进完善理论、创新发展理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要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情怀、实现人民利益,即要真正葆有人民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神观念形态上的本质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作为主导型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智慧的又一显著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明确”的意涵体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备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属性及功能。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念形态中,还包括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某种理想,即“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思想还体现着应有的“世界情怀”,呈现出“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的品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