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3)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目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题、理论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并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美丽的中国篇章,今天我们的建设重点要放在开辟新境界上。

(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极其牢固、极其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主体性建设,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刻、更加科学、更加鲜明地突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在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主体性”一词,体现党的历史的贯通性,也体现阶段性。随着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蓝图不断推进与展开,已经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吸纳从古至今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更加鲜明而强固的主体性,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特性”与“文化主体性”“旺盛生命力”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

(十一)如何理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对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高度的理性认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根本动力。其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条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段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如“古今中西之争”,这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命题。

总之,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已经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

四、“两个结合”的提出及其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一)“两个结合”的提出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述了“第二个结合”,并且使用了“贯通”与“融通”的讲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思想来源,揭示了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方法与方向,指明了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

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与上述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四方面基本认识:第一,要从全部党的历史出发,在大历史观中看待“两个结合”;第二,“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三,“两个结合”的提出体现党的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第四,要从“两个结合”出发,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二)“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我们已有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进行总结概括,是过去进行时和完成时的时态;第二部分“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是现在进行时的时态;第三部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正在进行时和将要进行时的时态。这篇重要讲话,意义不断递进,视域由远而近,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科学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第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第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第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第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第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其次,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从前提、结果、道路根基、创新空间、文化主体性五个方面,揭示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说,“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发展动力、方法、路径、特征。“两个结合”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两个结合”,就无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建不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五、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化”,又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文明”?

文明与文化,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理清这二者的细微差异,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方法论。

总体上看,文明是可物化的文化,文化是观念化的文明。所以,可以直接看到的,具有可标志性,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的文化,被称为文明。简单来说,文明是让文“明”起来,文化是让文“化”开去,虽然都是以文为内容,但是一个是向外显示,光明灿烂、人人可见,一个是向内生存,深入人心、人人可感。人人可感的,未必人人可见;人人可见的,一定是人人可感。在时间上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文明诞生后,又进一步发展出新的文化,二者互相转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文明的内容,也包含文化的内容。什么是“文”?“文”是一个训诂学和文化史、思想史相叠加的概念。很多人都曾专门写文章探究此事,“文”字携带着从具象到抽象、从政治到文化的多层级的复杂含义。一方面,文字、文词,都属于“文”;另一方面,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婚嫁、丧葬、饮食、工事等,也都属于“文”。面对如此丰富庞杂的内涵,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方法,“文”与“野”和“质”相对。也就是说,与一切野蛮的、质朴的内容相对,就是“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一旦可以用物化的方法标识,就往往被称作文明,而不再称为文化,比如金字塔所标识的古埃及文化就被称作古埃及文明,又如中国的长城、黄河、长江,都是华夏文明的标识。文化史比文明史更长,我国拥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明史之所以比文化史短,是因为一种文化,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够以器物化的形式标识出来。一旦有了器物化的标识,这种文化的意蕴和内涵会更加鲜明突出。所以,文明是文化的定型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感性层面可感可知的,也是与人民生活交融在一起,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现代文明。我们可以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两个结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