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第二,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三,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途径,可以概括为“四全方针”:第一,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第二,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第三,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第四,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我们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到203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同时,我们要吸取盲目开发的惨痛教训。在古代,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曾出现西域三十六国。然而,因历史时期的过度开发,这些古城早已烟消云散。
(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排放包括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人为过程,一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是由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比如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碳排放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界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少。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于化石燃料利用。我国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是100亿吨,人均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倍。这说明我们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扩大森林面积。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则留存于大气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生态系统完成。留存于大气中的46%,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
(三)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在我国货物运输行业中,公路运输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远距离的资源调配来说,航运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低于公路运输。我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悠久,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沟通南北经济发展的京杭大运河。近年来,京杭大运河开通了内河航运,包括内河货运和观光旅游,产生良好效益。目前,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大力开凿运河,比如河南为开凿运河投资1400多亿,广西投资680亿元建设平陆运河,江西斥资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
(四)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水效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上普遍把节能视为比开发更为优先的能源来源,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之外的“第五能源”。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每年就可以少用一半的能源,从而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的排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