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常抓不懈再出发

摘要:从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2017年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再到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部署,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从具体问题着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党中央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政治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如此务实的制度设计,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启示。

【摘要】本文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抓手,以规范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厉行勤俭节约等具体举措,有效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重塑了党和政府形象,赢得了群众广泛认同。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延安作风”与“西安作风”,强调优良作风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执政根基的核心保障。当前,作风建设需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体推进,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以制度规范强化刚性约束,以监督问责形成震慑效应,并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推动作风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各领域。面对“四风”问题反弹、不作为乱作为等挑战,需健全监察机制、深化教育引导、强化群众监督,确保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巩固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保障。唯有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方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不竭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经党中央同意,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中央八项规定,即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核心内容涵盖八项具体要求,包括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可以说,中央八项规定的主旨在于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推动廉洁从政,以及倡导务实的工作作风。任何与此精神相悖的行为,即被视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体而言主要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

也就是说,中央八项规定并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缩略语,二者具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首先,二者适用的主体存在差异。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为了规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行为而制定的八项具体要求,其适用对象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是针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其次,二者的主要内容不同。如上所述,中央八项规定主要涉及改进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主要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奢靡之风,倡导廉洁自律以及务实工作。与之相悖,即为背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最后,二者的处理依据不同。关于中央政治局委员违纪行为的处理,必须严格遵守中央政治局制定的八项规定;而对于党员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则必须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相应的具体条款进行严肃处理。

从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2017年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再到党的二十大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出部署,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从具体问题着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党中央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政治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如此务实的制度设计,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启示。

回顾历史,为什么“延安作风”能够战胜“西安作风”?这源于1940年秋,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命题——“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显而易见,“延安作风”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而“西安作风”则象征着国民党政府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以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明确指出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最终较量就体现在作风上。这一命题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心,而且彰显了其对国共两党竞争态势的独到见解和战略洞察。

历史的演进正如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所指出、预见的那样,即我们党最终赢得了新中国。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深思。1940年,当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回国考察慰问之际,双方宴请场景的巨大差异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陈嘉庚抵达重庆时,蒋介石表示高度重视,并为了赢得其支持而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接待保障工作的指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国民政府成立了由多个党政军重要部门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欢迎委员会,仅接待费用就高达八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在重庆的两个多月里,国民党方面频繁安排宴会,这使得陈嘉庚深感不适——一个如此耽于享乐、生活奢靡的政府,如何能够引领全国民众共赴国难?因此,陈嘉庚先生连续三天在国民党的报纸上刊登罢宴声明,呼吁政府及民众在抗战的艰难困苦时期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重庆的遭遇让陈嘉庚身心俱疲,他决定前往延安,看看老百姓夸赞的共产党到底有什么不一样?陈嘉庚到延安时,同样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等人的热烈欢迎,但接待晚宴却显得十分寒酸,仅有白菜、咸萝卜干和一盆鸡汤。一顿简单的招待饭,使得两个党派之间高下立见:一个是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追求享乐、奢靡成风、贪腐横行的“西安作风”;另一个是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朴素节俭,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延安作风”。因此,陈嘉庚由衷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虽然失望、希望之间仅一字之差,但是陈嘉庚看到了一个艰苦朴素、心中装着百姓的政党的光明前景。他得出了共产党的几大优势,如没有苛捐杂税,领导人廉洁,没有乞丐、妓女和失业的人,和人民群众平等相处,社会治安好,男女关系严肃,朴素成风,民主风气好。陈嘉庚离开延安后,广泛地宣传“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华侨中的影响,也使得那些对共产党的诬蔑之词不攻自破。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便率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亲赴延安,瞻仰革命圣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余年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深刻转变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而且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步。

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背景与意义

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严峻挑战,党中央高瞻远瞩,针对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作出了集中部署,以切实纠正不良风气,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我们党每一次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都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八项规定是对过去重形式、轻实效现象的有力纠偏,也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作风建设,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蚀党的肌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经济工作,并针对经济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推进作风建设。

第一,作风建设是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关于党风、党性、党纪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党性是党风的决定因素,党风是党性的重要体现,党纪是我们行为的底线。党性代表着更高的要求,其核心在于弘扬正气、遏制邪气。党性关乎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风的核心所在。若党性缺失,问题将变得尤为严重。党纪的作用,恰似外科医生手中的手术刀,切除那些违背党性原则的“肿瘤”。

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可以说,只有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我们党才能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宝贵资源。他们提供了小车、门板、铺草和粮食等物资支持。正如陈毅同志曾深刻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以淮海战役为例,尽管我军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但参与支前的农民和人民群众数量庞大,也达到了数十万之众。正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才使得我们能够取得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维护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作风建设作为维系这一联系的关键环节,不容有失。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我们党能够更加深入地倾听人民的呼声,积极回应人民的期盼,切实解决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巩固和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与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红军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侵犯群众的一丝一毫利益,才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这也是我们党领导的军队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军队是有信仰的,是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的,而不是效忠于一人、靠亲戚维系统治的旧式军队。

第二,作风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没有任何一个执政党、任何一种政权能够天然长久稳固,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正面效应递减的考验。这意味着,倘若我们不能始终如一地坚守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政权的根基便会逐渐动摇,终有丧失执政地位的风险。所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执政基础等方面的新的考验。一些不良作风和贪腐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得到处理。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经历了深刻变革。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特别是随着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就业群体的涌现,或者说新生代的崛起,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作风要求日益提高。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简言之,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必须与时俱进,绝不能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三,作风建设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风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党性问题,党性是党风的根本,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因此,党的发展、事业的进步,必须依托于一支具有优良作风的党员干部队伍。鉴于党的事业之艰巨性,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必须积极担当、务实工作。可以说,作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