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小满,麦粒渐满。”5月21日,当太阳行至黄经60度,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便随着初夏的和风如期而至。此时,北方麦穗灌浆饱满,南方蚕桑丰收在望,万物生长趋于盈满而未至巅峰,小满以“未满”之态,藏尽生命最丰盈的智慧。
小满未满,万物趋于盈满。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在南方,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在北方,小满中的“满”指小麦的饱满程度。小满意味着“满而不溢”“满而不盈”。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思是说小满节气后,苦菜已经枝叶繁茂;之后,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在小满节气的最后一个时段,麦子开始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此时,黄河以北的麦田褪去青涩,麦穗低头垂穗,似谦逊学子饱读诗书;江南水乡的桑叶浓绿如墨,蚕茧初成,恰似工匠雕琢半成的玉器。农谚有云“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农民们在此刻不敢懈怠,为麦田灌水防旱,为稻田插秧追肥,以人力之勤补天时之未盈。小满时节,农人深谙“满而不损”的法则,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静候麦收季节的到来。
小满未满,民俗古韵流长。小满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节点,更是民俗文化的宝库。江南水乡流传“祭车神”之俗,农民以香烛供品祭拜水车,祈求水源丰沛,稻田不旱;关中平原则盛行“食苦菜”,嫩绿的苦苣入口微涩,却可清热解毒,百姓以此调和夏日燥火,暗合中医“苦能泻火”的养生之道。最动人的莫过于“祈蚕节”,蚕农们以桑叶饲蚕,祭拜蚕神,期盼“蚕花廿四分”。小满的习俗,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生活的炽热期许。
小满未满,蕴藏处世哲学。小满的哲学意蕴,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道德经》中“大成若缺”的箴言,提醒人们完美并非绝对,残缺亦是一种美;《尚书・大禹谟》里“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训诫,道出了自满与谦逊的天道法则。文人墨客笔下的小满,更是充满诗意与哲思。宋代诗人欧阳修在《五绝・小满》中写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的诗句,以麦子的“笑”赋予植物人格化特质,既写尽丰收在望的喜悦,又暗含对风雨的敬畏;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乡村四月》里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则以色彩的浓淡、声响的虚实,构建出“满而不溢”的美学意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小满的哲学内涵提醒我们要懂得在忙碌与放松、进取与满足之间寻找平衡。在“内卷”与“躺平”缠斗中,小满的“盈而未满”提供了第三种生存视角。它既反对“躺平”的消极懈怠——如同籽粒未满的麦子仍需阳光雨露的滋养,人生在任何阶段都不应停止成长;又批判“内卷”的过度消耗——就像稻田蓄水需留有余地,生命需要留白来孕育新的可能。我们不妨以小满为镜,在职业发展中保持“持续精进但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在人际关系中秉持“亲密有间但不彼此捆绑”的智慧,让生命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小满未满,恰是天地留白的艺术。它不似芒种的炽烈,不追大暑的极盛,而是以含蓄之姿,教会世人“半满即圆满”的生存智慧。生命的圆满,不在于极致的盈满,而在于恰到好处的留白之中,这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更是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境界。(宣讲家网 章平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