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就其主要方面来讲,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1.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如何做到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那就是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两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5.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要停止那些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不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使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6.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基所在。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意味着绿色发展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革命性的变革,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相统一基础上的发展观。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7.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从系统观念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8.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因此,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9.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质量,而且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只有人人动手、人人尽责,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必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要把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生活风尚。
要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政策,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畅通环保监督渠道,维护公众生态环境权益。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
10.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打造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全球生态治理格局,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