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林震:北京“两山”答卷 思想引领 点绿成金(4)

二、“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

1.辩证统一论

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生态思想,纠正了传统发展主义的错误观念,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创新观点,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于可持续发展框架内,为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同共生指明了新路径。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存在一定矛盾,但从根本上讲,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得以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并且阐明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道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动力之源。

2.认识阶段论

2003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阐述了环保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而不自知,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以邻为壑,有的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成为自觉行动,这是认识的第三阶段。

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从实践的三个阶段系统论述了“两山”的辩证关系——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3.绿色发展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观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2005年安吉余村的绿色发展之路给习近平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余村考察时,不禁赞赏:“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两山”理念对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015年10月,绿色发展成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又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价值实现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要建立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用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让经营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获得合理回报。

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重要江河湖库、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等保护补偿,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保护修复者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者付出相应代价。

5.三线保障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是要守护好、修复好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二)“两山”理念的实践进展

目前,全国已广泛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工作。2017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两山”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并且推动“两山”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目前,全国已经表彰命名了七批共24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一些省份开展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涌现的先进典型案例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自然资源部也推出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各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模式,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数绿合金等转化模式。

)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践行“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现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之所以要“加快”,说明离党中央的期待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的瓶颈和障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为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成金山银山拓宽通道、提供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都有哪些。从广义上理解,“两山”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那么“四梁八柱”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都可以看作是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当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所有任务就都是在完善这一体制机制。

通过梳理总结国家层面的有关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体制机制,我们可以大概将其分为四个大类:一是综合类政策,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类政策,比如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三是绿色产业发展类政策,比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四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类政策,比如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出台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的《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国务院出台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当然,改革永远在路上,“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更好推动和保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让保护绿水青山的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彭亚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