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王冬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4)

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可互相替代,物质进步可以促进精神提升,精神提升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是纯粹精神层面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同时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是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二是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三是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四是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五是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这五点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当前,各地区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采取了许多新举措,比如,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

第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各民族之所以命运相连、情感相依,就在于中华文化为其提供了深层次的认同基础。文化还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养分,离开文化,富有情感色彩的精神家园就会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换言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以文化作为基础支撑,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决定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丰富性和根底厚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国拥有巨量的文化符号,做好中华文化符号的阐释、普及、传播,以及转化工作,非常重要。从东海之滨到大漠戈壁,泰山、昆仑山等高山,长江、黄河等大川,秦岭、珠峰等地理标志都让我们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敬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炎黄始祖等远古传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江堰、大运河、布达拉宫等伟大工程;河姆渡、三星堆等历史文化遗产;京剧、中国皮影戏、太极拳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与体现。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国家级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成为新时代展现大国风采的崭新标识。

另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必须引导各民族树立“五个认同”:一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核心);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支撑);三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关键);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根本);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引领)。

第四,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是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特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的连续性突出反映在历代王朝接续正统的政治实践和历史书写。无论哪个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都认同中华文化,都把自己归入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成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返本开新。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大一统”作为观念、制度和文化特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实践。自秦开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团结和谐。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