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用“十二个必须”提炼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十二个必须”包括:第一,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第二,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三,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第四,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第五,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第六,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第七,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八,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九,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第十,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第十一,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第十二,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十二个必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并且相互关联、支撑,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体系完备的理论体系。“十二个必须”的第一、第二个“必须”是引论,阐述了民族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目标。第三到第九个“必须”是核心,阐明了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主体主线、工作方针、政策举措、具体要求。第十到第十二个“必须”是总纲,阐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总体要求、政治原则。
(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五个要点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苦难、化解危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具体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四对关系”:一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积淀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利益命运、共有的文化习俗和精神观念、共享的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增进共同性是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尊重差异性是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以尊重差异、包容多元为名义的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指导。
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各民族意识主要指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产物,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过程中荣辱与共、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产物。我们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并行不悖的。
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在保持各自地域性、民族性特质的基础上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差异性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引导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是各民族文化在不断互鉴融通中形成的,各民族文化不能自外于中华文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