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更加多样
1.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为例,该活动在国家文旅部指导下,由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和腾讯共同发起,将知名戏曲唱段、曲目作品、专业动作手势等进行数字化转化。用AI影像修复技术转录和修复多剧种经典作品,使其更好保存和传播;运用6DoF技术录制京剧程式并进行数字化转化,观众可任意角度观看,为戏曲教学和研究提供细节,破解传承、教学困境。同时,开发AI美照、AI换脸、AI戏曲编曲等玩法,以娱乐方式将戏曲元素融入生活,激发年轻人兴趣。这是运用数字技术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案例。
2.文化传承与创新向市场端、用户端延伸
以文化内容为载体吸引流量,进而直播带货的模式,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创新路径。以景德镇陶瓷直播为例,这一传统工艺与现代传播方式相结合,已经形成一种典型现象。景德镇的陶瓷直播商户数量已逾千家,他们每天活跃于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展示,这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知识分享+“种草消费”模式
在数字化文化传承领域,一种颇具特色的模式正日益凸显,即知识分享与“种草消费”模式的有机结合。以抖音电商“文创年货节”为例。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为响应这一广泛关注的话题,抖音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文创年货节”活动。该活动以春节主题为核心,为电商销售文创产品开辟了新的渠道。该活动发起“博物馆里买年货”话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销售博物馆年货的过程中,直播间通过知识分享的方式引入,有效地向观众传递了知识信息,产生情感链接,进而通过种草经济的形式引导消费者形成购买意愿,最终实现从“种草”到“拔草”的完整消费过程。
4.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带来数字化挑战
第一,流量狂欢下的文化失重。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兴起,虽然为商品销售提供了便捷渠道,但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却可能产生消极作用。非遗的魅力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时间美学”——匠人通过沉浸式创作,历经多道工序,最终呈现精美作品。然而,在追求快速响应和视觉冲击的流量时代,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容易被简化为表面的视觉符号或奇观。观众难以真正领会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底蕴,从而导致非遗的传承可能流于形式,背离了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创新的初衷。
第二,流量算法加剧马太效应。当前的流量分配机制不仅为用户制造了“信息茧房”,还对非遗传播者产生了深远影响。算法偏好导致资源向头部内容集中,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而真正需要关注的非遗技艺却可能因流量不足被边缘化。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使得小众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不利于文化的多元传承。
第三,伪非遗泛滥冲击行业生态。部分直播间打着“非遗产品”的旗号,以粗制滥造的原料和简陋工艺批量生产低价商品,严重损害了非遗的品牌价值。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挤压了手工匠人的生存空间,还让非遗背后的工匠精神在低价竞争中逐渐褪色。长此以往,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市场信誉将面临严峻挑战。
(四)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态实现重塑和重构
1.数字技术对文化供给的影响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有四类技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一,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洞察基础上的文化供给优化。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用户行为数据、文化消费趋势等海量信息,为文化生产者提供精准市场画像,让文化内容创作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以腾讯音乐开发的一站式音乐制作服务平台——启明星音乐助手为例,该平台利用其预测模型,基于腾讯音乐的音乐和用户数据,在音乐制作的关键节点为创作者提供决策支持,评估创作者作品的潜力,帮助内容需求方快速找到目标,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匹配完成后,还为用户提供版权流转的全流程服务及区块链版权保护服务。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供给端注入智能化活力,实现创作与传承的智能化升级。在文化创作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工具迭代发展,我们只需输入想法、需求,在大模型之间进行跳转,就能快速完成创作,例如文生图、文生音乐、文生视频等,为文化创作提供便利。
在文化传承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能够精准掌握文物的特征,并对破损的文物进行智能化修复与补全。该技术还能够学习传统碑拓技艺、古汉语的书写和运用习惯,实现精准识别和转录,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确保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与延续。
第三,云计算技术凭借强大算力和存储能力,为文化产业搭建灵活高效的云端底座,打破文化资源地域和载体限制,实现文化资源高效整合与共享。我国文化资源分散于各地博物馆、文化馆、非遗场所及民间爱好者家中,需借助云计算让这些资源在云端互动、共享与利用。
例如,浙江美术馆主导建设的全国首个全域闭环美术典藏资源数字化服务全平台“藏品云”,以“典藏大脑”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结合“数字驾驶舱”监测系统和“悦藏”小程序公共服务平台,实现4万余件(组)藏品从库房到云端的多层级共享。2024年,“藏品云”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截至2025年,该平台已覆盖浙江、陕西、新疆等8省的46家美术馆。
第四,虚拟现实技术重构文化供给的体验维度。以往文化供给的体验维度较为单一,主要局限于观看、品尝、触摸等感官体验,而虚拟现实技术能构建和呈现沉浸式文化场景,打造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将静态文化内容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2025年,广东工业大学师生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和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上,运用AI技术打造数字舞台。在粤港澳大湾区春节晚会的《推开未来之门》节目中,团队运用AI技术复原骑楼街区,让观众仿佛置身老街老巷;在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的《一身正气》节目中,团队借助AIGC生成手段,将潮汕祠堂民居及建筑纹样搬上舞台,让观众更好地体验潮汕英歌的艺术底蕴。
2.需求端对文化供给的影响
第一,“悦己”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能够触动内心情感、符合个人精神追求的文化内容,倾向于选择能够彰显个人品位、带来愉悦感的文化产品。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情感共鸣和自我表达深度满足的追求。在文创产品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之所以购买某个产品,是因为产品与他们产生了独特的情感链接,或者产品背后的情感内涵与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相契合。因此,未来在满足数字时代文化需求时,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情感链接。
第二,休闲需求。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休闲需求显著上升,更愿意选择轻松、轻量的文化内容。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56分钟。短视频应用已成为我国居民互联网应用的首选。短视频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场景下的轻松体验需求。
此外,碎片化传播并非仅限于娱乐内容,许多知识科普类话题也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这些短视频以简洁有趣的方式,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里既需要获得乐趣放松,又能够获取知识丰富自我的双重需求。
第三,体验需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文化信息,而是渴望深度参与其中,通过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获得独特感受。例如,互动式戏剧、沉浸式展览等文化体验形式受到广泛欢迎。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为例,自2016年上映以来,该项目总收入已超过5.6亿元,八年驻演上座率仍保持在90%以上,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群体。此外,剧本杀、密室逃脱、沉浸式空间等体验形式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体验需求的追求。
第四,参与需求。大众在文化体验过程中要求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创作、传播与演变中,希望在文化体验中亲自参与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在从文化的接收者向体验者、创造者转变。例如,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中,观众可通过肢体移动触发画面色彩变化,实现二次创作,成为展览共创者。
第五,松弛感需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追寻松弛感,倾向与烟火气生活场景相连,通过融入传统生活智慧的轻量文化体验来舒缓工作压力,让文化传承在日常疗愈中自然发生。在短视频或图文作品中,对简单生活的描绘往往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比如,观看工匠制作手工艺品的直播,已成为许多人夜晚的消遣方式。
3.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生态发生新的变化
从技术层面审视,技术不断赋能革新,供需两侧均受影响。供给侧,大数据精准供给,人工智能激发创作活力,云计算打破资源壁垒,虚拟现实构建沉浸式场景;需求侧,借助技术工具放大需求表达,找到公众自己所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因此,技术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
从需求层面审视,数字时代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绽放。在需求端,悦己、休闲等诉求不断升级,个性化定制和细分审美成为数字时代文化创作、传承和发展的主流方式;在供给端,我们需借助技术响应需求,利用AI技术降低创作门槛,使每个人都能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成为文化的表达者。
从社会层面审视,在技术和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文化生态呈现出共生共荣的景象,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创作,文化成为凝聚社会共识、传承文明基因的重要载体。在供需互动中,我们实现了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