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黄琳: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3)

(二)数字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实现数字化转型

1.文物资源的数字化

以“数字故宫”建设为例,故宫内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文物因环境因素而难以公开展示。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进入那些未对公众开放的区域,放大观赏文物的细节,获得仿佛亲临其境的体验。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不仅确保了文物的安全,还为公众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文物信息,有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敦煌研究院运用高精度摄影和多光谱采集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毫米级的精细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模拟壁画的老化过程,提前预判病害风险,实现了预防性保护。此外,敦煌研究院启动了“数字敦煌”项目,将3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搬上云端,让敦煌文化跨越戈壁沙漠,走向世界。“数字敦煌”网站每年吸引超过千万人次的线上访问,覆盖了专业学者、爱好者以及海内外游客等广泛群体,为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2.展陈的数字化

以2025年7月推出的“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为例,该展览分为数字光影展和大空间展两个部分。数字光影展使用数字建模、感应交互、全域空间投影等先进技术,与灯光矩阵交互、LED光影互动相结合,使云冈石窟等文化遗产能够以动态形式展现于公众面前。大空间展的设置,让参观者能够与文化遗产进行体感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的感受。

3.数字载体的存续具有挑战性

第一,数字载体存储介质的使用寿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光盘的实际使用寿命可能仅为5至10年,而硬盘则为3至5年。

第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储存往往采用特定的格式,随着技术进步和读取设备的迭代,这些格式面临着过时的风险。

第三,数字资源的持续迭代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迭代过程则需要高额的成本。众多中小型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陷入了“建得起却养不起”的困境。所以,实现一种优化的、可持续的投入机制,有利于缓解中小型机构在技术迭代方面的经济压力。

第四,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文物资源数据的安全性。一旦黑客系统入侵,数字文物资源的原始数据恐会遭到篡改,引发文物资源不可逆转的破坏性损失。

第五,我国在格式标准方面呈现出碎片化的局面,各个机构、各个领域所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标准不相统一。这种技术孤岛现象,导致本应在底层实现互联互通的数字文化资源,演变成了众多孤立的资源孤岛,进而形成了信息壁垒,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高效共享利用。

4.文化资源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技术层面,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构建数字存储与适配体系,来实现文物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以及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来预演未来格式变化,同时在文物资源格式转换过程中实现自动化处理。

在管理层面,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管理机制,并运用区块链技术生成可追溯的数字指纹,确保文化资源在传播传承过程中的每一次运用、变化、修改都能追溯,从而有效保护文化资源,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

在国际层面,我们需要避免孤岛现象,使国内文化资源与国际社会共建共享。我们应构建与国际相协同的规范和标准,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2024年,由故宫博物院牵头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秘书处设于故宫博物院,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致力于研究制定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的国际标准,并为全球应用作出努力。

责任编辑:王子春(实习生)校对:范璧萱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