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解读

核心提示:哪个城市能够比较多地吸纳外来劳动力就业,这个城市发展就有活力……城市发展不在于有多少绿草地,马路有多宽,楼盖得多高,关键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承载能力……将来企业都要建立工会,由工会代表工人和业主进行协商来提高工资,维护农民工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立医院本身是公益性质,现在公益性质弱化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之所以说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对社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的文献。这个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说,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好这一《决定》,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和公民应尽的责任。下面我讲六个问题: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在这个奋斗目标中,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六中全会专门就这个议题做出《决定》,对统一全党认识,集中全党全社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中央作出这个《决定》,从它的背景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未来社会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实现未来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就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这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使人能够摆脱对资本的奴隶地位,不再附属于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人类来源于自然界,通过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获得生产发展的条件,但又必须注意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全面开放的平等的社会关系,才能使人由奴隶般服从固定的社会分工和由此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社会关系,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发展。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理念渗透在马克思主义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过去我们党长期处在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过程,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怎么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取政权等理论学习的比较多,比较熟悉,宣传得也比较多。现在我们夺取政权已经50多年了,要全面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了,那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和谐社会的思想,要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学习研究。中央的六中全会《决定》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

第二就是保持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合”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周易》中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世界万物的运行尽管各有各的特性,但始终作为一个整体组合在一起达到和谐,因此万物才能顺利发展;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我国的和谐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了2000多年,无论是古代小康社会的追求,还是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都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从老百姓的语言里面,也可以看到和谐社会的思想,如“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群众格言,充分反映了和谐思想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刻影响。所以说,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中断,并兴旺发展,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繁衍生息,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和谐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前些年我随着吴邦国同志到欧盟去考察,欧盟领导人半开玩笑地讲,你们中国很幸运,2000多年前出了个秦始皇,所以国家统一起来了,现在我们欧盟做得事是2000多年前你们秦始皇做的事。实际想一想,中华民族靠武力来统一,恐怕还是不长久的,重要的是有这种和谐的思想。我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有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讲,中国历史多次出现各个民族争斗,少数民族先是把汉民族征服了夺取政权,但是最后都被中华文明融合,大家同化在一起,形成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所以范文澜总结历史有一句话讲,落后民族能够用武力来征服先进民族,但是最终会被被征服的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这个结论,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经验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的。如果说过去在阶级社会里,要实现社会和谐还仅仅是一种幻想,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为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

第三就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为建立平等安定和谐的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著作中,为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解决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提出了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了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特别是毛主席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面讲了一段很有名的话,他说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一种政治局面。毛主席讲的这段话,我看他心里想的就是和谐社会这样一种局面。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以至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把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等等。在这些重要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动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和经济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