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汪同三:学习贯彻“两会”精神(3)

以上这四个问题就是当前短期的问题。投资问题、货币供给问题、双顺差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问题及住房问题,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现在可能存在着一个不良的循环,这个循环是需要打破的。这个不良循环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应付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办法是实行一种投资导向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说得好听些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从1998年开始执行,一直执行到现在还有它的余波影响。我们2007年的财政预算里,继续发行500亿的长期建设国债,就是还没有完全发完。这样一种长期的每年几千亿国债投资的积累到了2003年时,就发现出问题了。2003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速度一下子变成了10.1%。当时就有讨论说,是不是该刹刹车了。正在讨论的时候,刹车自己就来了。这个刹车是什么呢?就是非典。一季度增长速度上去了,四五月份非典就来了。非典不仅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对经济也造成了很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一下子跌到了只有6%。人们都不敢出门了,不出去吃饭不出去旅游了,消费大大下降。当时为了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怎么办呢?多放点贷款,多搞点投资。这就造成了过度的投资。所以到了2004年、2005年的时候,大家可能还记得谈论比较多的是什么?是产能过剩。2004年、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谈产能过剩的问题。可是到了2006年,特别是下半年,好像这个产能过剩说的不多了,声音不是那么强烈了。怎么回事?这个过剩的产能哪儿去了?这有两个出口。大家看,一个出口是我们扩大投资。在2006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的投资增长速度超过30%。那就是说钢铁多了怎么办?水泥多了怎么办?我们去做一些投资项目。还有一条出路是扩大出口。我们去年对外贸易增长20%、30%,外贸顺差一开始是要把它压下来,结果一下增长了70%,几乎翻番。扩大出口和扩大投资把已经存在的产能过剩的问题给掩盖起来了。

那么,扩大出口又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因为扩大出口,出现了我们的贸易顺差剧烈增加。而贸易顺差增加以后,就把这个皮球踢到了金融部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国家现在的外汇管理体制是要求个人、企业、公司、机构取得外汇要想在中国使用,必须换成人民币。为什么?这个政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制定和执行的时候是必要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非常少,才有几亿美元。采取这样一个外汇管理政策把外汇都换回来,国家来掌握,增强我们的实力。但经过20来年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还在实行这样一个政策,应该要换。当人家拿着外汇来找中央银行换人民币的时候,这个人民币从哪儿来?银行不得不增加发行,叫做基础货币。这个基础货币是什么呢?就是必须或者不得不发行的货币。比如说,你在银行里有一万块钱的存款,那个存款是钱,但是现在你想把那个钱取出来了,拿在手上去花,银行可以给你钞票,那个钞票不算基础货币。为什么呢?因为有你的存款在那儿顶着呢。但是,拿美元去换人民币的时候,银行就必须搞出一个新的货币来,才能够去换你这一点美元,这就是银行要增发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增发过多的话,就要引起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钱、钞票叫做通货。什么是膨胀?就是钱多了。所以,钞票发多了,就叫通货膨胀。

由于大量的外汇要换成人民币,迫使银行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就会造成货币过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外贸顺差增加以后,出现的是银行扩大发行基础货币,而银行扩大发行基础货币以后,就出现了流动性太大。“流动性”是一个经济学里的专业名词,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原来我们写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也写过这个词,后来因为不通俗易懂去掉了。在政府报告里面没有“流动性”这三个字,但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用过。简单地理解“流动性”,就是钱太多了。那么,流动性增加过多以后,就是货币过多了以后,它又有两个影响。一个影响是想投资的人比较容易得到钱,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有投资冲动,要上大项目,搞什么政绩工程,或者说的不好听点,要为自己捞点资本。另一方面,银行本身也受到了压力,必须把这些多出来的钱用出去。这两方面不谋而合,一个是想要,一个是愿意给,那么就造成了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本来这个产能过剩,一个出口就是扩大投资,另一个出口通过扩大出口,最后转下来还是落实在投资的扩大上面,那就会造成未来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就是说去年、今年这个产能过剩问题不严重,是被掩盖住了,只不过这个循环再转下去的话,未来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那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怎么办呢?又是这两条路,再继续扩大出口,再继续增加投资吧。那么这个圈越转,就可能越转越厉害。就是说现在这些短期问题是需要重视的,我们必须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采取积极措施。

我国经济面临的长期问题

第一个长期问题是居民收入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是四千块。到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经超过了八千块。2000年的时候,一个城市人口的收入是农村收入的2.79倍,2006年已经达到了3.28倍。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收入高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世界的平均水平是1.7倍,我们是多少倍?3倍多,而且还是一个继续增加的趋势。经济学里有个基尼系数,它是用来衡量居民收入是否公平的一个东西。基尼系数怎么算,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基尼系数是从零到一之间,零最公平,一最不公平。如果现在有一千块钱,在座的每人一块,这是最公平的,这时候基尼系数是零。如果这一千块你们谁都没有,全在我一人这儿,这是最不公平的,那么基尼系数是一。从零到一,越变越不公平,分界线在哪儿呢?一般公认0.4是分界线,低于0.4基本公平,高于0.4就不公平了,越高越不公平。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我们的基尼系数只有0.2多点,那时候是公平的。到2000年、2001年的时候就是0.4,现在有人算是0.47。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需要认真考虑公平问题的阶段了。当然,这个基尼系数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它的绝对值,因为美国、欧洲的基尼系数也跟这个差不多,甚至比这个还高一点。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它的变化速度太快了。美国是搞了200年成这个样子,我们才20年就搞成这个样子,变化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接受能力。前两年咱俩还差不多,怎么今年你那么富,我就这么穷?如果生下来的时候你天天喝牛奶,我喝米汤,可能还接受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变化速度太快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投资和消费结构的问题。现在,消费的比例在逐步减少,资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刚才我给大家看过数字,投资的增长速度比消费要快得多,这个结构问题,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十分重视了。但是如何解决它,还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再一个问题是一、二、三产业结构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讲过了。“十一五”规划要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要增长4个百分点,但是我们没做到,至少2006年没做到,2006年是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这样一个趋势。

还有一个问题是节能降耗问题。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们在“十一五”规划里面规定有两个约束性的指标,一个就是单位产出的能耗要降低20%,还有一个是主要污染物的排量要减少10%。2006年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提出,2006年单位产出的能耗要下降4%,因为五年是20%,一算下来,一年平均4%。马凯同志在发改委的经济报告里面提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减少2%,五年是10%,平均一年2%。这两个指标都是在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但2006年一算帐:单位能耗只减少了1.2%,没有实现4%这样一个目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上升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那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是怎样解释这个问题的?是首先指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然后讲我们经过努力以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说降耗问题,去年上半年还在上升,下半年我们总算把它扭转了一下,虽然没有完成4%,还是减了一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虽然还是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要比前几年减少了。更重要的是,总理表示了决心。总理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去实现,国务院以后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并在“十一五”期末,报告五年这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

虽然现在我们在这两个指标上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但我们的决心是不改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把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保护资源、节约土地作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来实现!

时间有限,我不多讲了。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