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林治波:抗震救灾与和谐文化建设(3)

 

我谈谈捐款的问题,这次得到的捐助很多,跟网上的舆论也有关系。最后客观上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人不好意思,又捐钱了,所以捐的就比较多。《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认为逼捐是非常不好的行为。我说逼捐挺好的,为什么?因为逼捐逼着那些名人、富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西方的一些富人、名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比咱们强,为什么?因为西方最早的一批股份公司是公元10世纪出现的,当时的企业是教会的企业,那个时候有一个观念,就是死了以后,自己的部分土地、财产都要交给教会,教会的土地、财产自己没有能力经营,就雇经理人来经营。所以最初的股份公司的老板,有一种浓厚的上帝信托意识,我是为上帝干的,企业的捐助意识也就非常强。可是,经理人慢慢富起来了,形成一种私有意识,企业的信托意识、责任意识就淡化了。1890年,美国出台了《反垄断法》,把企业改造为公民广泛持股的股份公司。这个法律就把老百姓的福利跟公司的发展联系起来,老百姓可以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西方的公司自然就承担社会责任。再看看咱们,上帝的信托意识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也没有,大家表面上看捐助是自愿的,但是落实到社会责任这个层面,这是必须履行的一个社会责任,所以网上的逼捐、议论纷纷是有好处的。从常规的道理来看,富人、企业、名人应该多捐。为什么?第一,能力大,就应该多出钱。第二,名声大,人家都崇拜你,得做一个好榜样。第三,从社会上索取的多,占有的社会资源大,回报社会是应该的。所以从各个角度里说,捐赠都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次地震灾害,我提了几个建议,第一个就是建抗震救灾的博物馆。这次地震灾害非常大,无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精神都应该弘扬这个精神,都有必要建一个博物馆。第二,校舍的重建。这次地震灾难中最惨不忍睹的就是孩子的死亡,教训就是我们下次一定要把校舍建好,校舍应该是全社会最结实的房子,只有震不垮的学校,才有一个打不倒的民族。

我们要逐渐向公民社会迈进,没有社会公德,公民社会建不起来。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那么现在需要一种新的风尚,就是社会公德的建设。大家可以注意到,在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这个圈子里面,中国人是非常讲道德的,热情、讲义气,两肋插刀,大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感觉很温暖,很方便,但是出了这个小圈子之外就不行了,中国人不能善待陌生人,不能遵守公共秩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破坏公共物品,这个现象跟老外一比就更明显了。老外在亲戚朋友圈子里比较冷淡,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都是经济关系,中国人不是这样的,咱们中国人在亲戚朋友里是不分彼此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我觉得跟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关,小农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宗法社会里,大家的交流基本上都是封闭的,没有一个广泛交流的公民社会,生活的圈子就是亲戚朋友。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是不能做坏人的,要对亲戚朋友、父母承担义务。中国人百善孝为先,这是这个小圈子里面的核心道德,所以中国人的私德很发达,很讲究。中国人讲私德是跟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有关系的。中国人公德的欠缺,现在成了一个大问题,跟我们的社会形态不协调。老外在公共场合很讲秩序,显得彬彬有礼,但是他未必是好人,有的非常自私、蛮横、有道德优越感,甚至有种族歧视。有的时候我们把中国人不讲公德这面妖魔化了,善良的中国人其实非常多,与人为善、同情弱者,这是中国人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风气的好转,根本问题就是公德意识的好转。社会转型,就必须道德转型,在讲私德的基础上讲求公德。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