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我们北京,北京不同的区,比如说丰台区,我们的GDP肯定不如海淀区的,那么你GDP不如海淀区,就是说整个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某种程度说确实落后于海淀,国家也是这样,你说我们国家现在GDP的总量,比如和美国的GDP总量,我们大概相当于它的1/8,从整个国家的国力来讲,确实我们也是弱于美国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GDP有它的积极意义,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问题出在绝对不能够GDP决定一切,为什么?因为GDP在计算当中,有一些缺陷。第一个,GDP是只反映财富的增量,不反映财富的减量,GDP增加的我都算到GDP里面来,但是在这个财富创造过程当中的损耗、消耗,你从GDP数字上看不出来,比如咱们的首钢生产了某种型号的钢材,一万吨,假如这一万吨按照国际市场的通行价格换成钱的话,假如值一亿美金,我们在计算当年北京市的GDP的增长,就把一美金算进来,但是你在生产一万吨钢材的时候,消耗了多少煤、电、水,大家注意,这个在GDP上面不反映,所以说,如果你把追求GDP当作唯一的指标,可以不顾一切,哪怕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只要我把GDP创造出来了,就可以了,这叫做只讲增量,不讲减量。
经济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片面追求GDP,我们最后会陷入到一种悖论当中,这个悖论叫做破窗效应。什么是破窗效应,我解释一下,比如说现在大家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来学习,条件也挺好的,我们这么一个多媒体教室,条件蛮好,假如大家说,同志们,大家学习完了以后,我们为咱们丰台区的经济增长做点贡献,大家说怎么做贡献啊?咱们把这个教室砸了,你看到什么值钱,你就砸什么,当然我们不会这么说,大家也不会这么做,这太荒诞了,但是为什么叫做悖论呢?悖论的东西就是肯定就是否定,肯定就是否定,之所以它是悖论在于哪里呢?如果纯粹从GDP增长的角度来讲,我们假如真的这么做了,大家真的是在我们丰台区的增长做贡献,为什么?这就是破窗效应,意思就是说,我把一块玻璃砸碎了,在GDP的反映上面是不反映的,但是你看,你把这个玻璃砸破碎,你是不是要重新装一块玻璃啊?工厂就要多生产一块玻璃,然后卖玻璃的商店就要多卖一块玻璃,我们加工的工人就要多赚一块玻璃,由此带来的相应的价值增长,它的工业价值、它的商业价值、服务价值,大家记住,全部要进入到GDP里面来,所以你把一块玻璃打坏了,把一个教室给破坏了,最后重新来装修这个教室,有可能会大致我们丰台区的GDP因此增加0.0001%,但是大家说这样的增长有意义吗?这就是叫经济增长的破窗效应,它是一种悖论。
我们讲的破窗效应,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你看我们城市很多地方,这个街道今天一下子挖开了,明天填上,后天又挖开了,每挖一次,我们的GDP都要上去,因为每挖一次,政府的投资、相关的投资都要下去的,但是如果你的GDP是靠这么来增长的,大家说有意义吗?完全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说,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不要GDP,关键看你的GDP怎么来,因为这个GDP本身,第一个只讲增量,不讲减量,GDP还有一个重大缺陷,只反映财富的总量,不反映财富的结构,比如咱们丰台区,今天的GDP比如说是200个亿,那就是200个亿,但是这200个亿怎么来的?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大家知道,这个实际上有重大意义,比如我们这个区是200亿,你们区也是200亿,按照我这个区的200亿可能是靠一些高污染的工业、一些低端的东西来创造的,你那个200亿可能是靠很高端的东西,这个有质的差别。就像过去我们讲,我们在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当中,有一个现象,我们用八亿件衬衣,我们去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表面上看,8亿件衬衣,它的价值可能是一个亿,一个波音飞机也是一个亿,GDP是一样,但是我们这边消耗的能源、资源等等远远超过一架波音飞机啊,是不是?所以GDP只讲总量,不反映结构,这是GDP的第二个问题。
GDP的第三个缺点,它只反映财富的总量,不反映财富的去向,GDP两百个亿有,三百个亿有,一千亿有了,这个GDP怎么分配呢?在社会当中怎么运用?光看GDP,看不出来。
所以我们小结一下,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依然处在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下,发展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发展生产力,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但是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也就是锦涛同志讲到的要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按照人才强国的战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且要在这个当中,把握发展的规律,创新发展的理念,转变发展的方式,破解发展的难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科学发展观科学读本的修订本,大家注意,这是第二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修订本,第一本是2006年出来的,这两本的编写,我都参与了,这次是根据十七大的精神,中央做了修订,现在发出来了,我们这次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当讲,最权威的学习读本就是目前中共中央发的这个读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读本,在这个读本当中,对以人为本应当说,做出了权威的解释,老实讲,以人为本,我们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到底这个以人为本的人是什么人?这次学习读本做了非常明确的解释,而且是非常简洁的,开宗明义的,大家如果手上有这个读本的话,翻一翻就会看到,第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就讲得非常清楚了。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做一个特别明确的标识呢?是因为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我们过去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民本思想,我们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人本主义,我们也是有区别的,当然,这个里面,我们也有借鉴,并不是说有区别,他们的东西我们就一点不要,比如说中国的民本思想当中,有些好的东西,我们是要吸收的,但是中国的民本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了,孟子提出来,所谓君为轻、民为重,社稷为轻,民为重。讲民为本,有这样一些很好的思想。
这些思想表达了我们过去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我们有对人、对群众、对老百姓我们尊重的一面。《论语》当中也有一个很著名的典故,《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家的马圈被烧掉了,失火了,下面的人马上来报,告诉孔子马圈烧掉了,孔子问:“伤人否?”而不问马。对于这段记载,我们今天会觉得很正常了,马圈烧掉,你就问烧到人没有?我们会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我们用体验式的方法,你回到历史当中去,你就会知道,孔子这样做其实很不简单了,因为当时中国还处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末期,那么这个马圈里面养马的都是奴隶,那个时候,奴隶跟马是不等值的,可能一匹马就可以换五个奴隶,但是马圈被烧掉了,他首先想到关心人,说伤人否?不问马,包括西方的历史学家汤先生,他在看到中国古代这么一种情况,他认为虽然中国的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虽然也有残酷的一面,但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很多思想,使得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当时欧洲的奴隶制、封建制比起来,汤先生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他说中国的封建制度,或许是温情脉脉的封建制度,他指的就是我们当中比较值得借鉴的东西。
但是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尽管说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好的东西,我们也有吸收,也有借鉴,但是在本质上,我们的人绝对不是中国的民本思想当中的民,因为那个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实际上特别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所谓的民重君轻,只是一种理想的东西,从来也没有真正的实现过,而且老百姓的民,不过是被统治的对象,孟子讲的民能载舟,也能覆舟,都是从站在维护统治阶级的角度来讲,就是你对老百姓要好一点,但是我的骨子里面,还是把你老百姓当作是被统治的对象,所以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应当说跟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一个截然不同,我们的民是当家作主的人民群众,我们不能把老百姓简单的看作就是被管制的、被统治的对象,不能那么简单化,这是和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距离。
再一个,就是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人的区别,大家知道,在自然界的思想体系里面,西方讲以人为本的口号,比我们早得多,特别在19世纪,费尔巴哈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很高端,把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价值当做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中最耀眼的部分。但是费尔巴哈讲的人,是指脱离了社会,孤立的、抽象的,当年马克思是批判过费尔巴哈的这样一种人本思想,他讲费尔巴哈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怎么解释呢?是用这种所谓孤立的人性来解释,社会为什么进步,为什么发展?用所谓的人性来解释,马克思讲,这种解释其实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发展的真正内部的动力和原因还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不是什么抽象的人性,反过来讲,即使说有人性的话,这个人性也不是天上掉下来,马克思主义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使有所谓的人性的话,比如有人讲自私是人的人性,其实自私这个东西,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下,特别在私有制这样一种存在的条件小,人才会有这种私有观念、私有价值才会出现。所以我们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也不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当中的抽象的、孤立的,所以我们讲的很清楚,我们讲的人是人民群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