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2)

核心提示:中国就业问题比物价问题要大。据2004年统计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是9.09亿,这个数字比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还多3个亿。现在让人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问题,而是通货紧缩怎么办?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四个“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国的工业化仅仅是处在中期,发达国家都到后工业化阶段了,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工业化,再到后工业化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为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持。

第三,通货膨胀率或者物价上涨率。2007年我就说中国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结果被一些网民和报纸批判,说我欺骗群众。《羊城晚报》还发表一篇文章说,我不是总经济师是总化妆师,掩盖事实。为什么我说中国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呢?我们去年物价上涨CPI指数是4.8,4.8中有4.0是肉禽蛋菜价格上涨造成的, 也就是说,从2007年开始的价格上涨83.3%的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造成的。价格上涨的这种结构性特征带来了三大好处。

一是有助于农民增收。这几年城里公务员涨工资,企业涨工资发奖金,农民怎么办?这回价格上涨,实际上是市场对城乡利益的一次再调整,农民不就是靠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才能够增加收入吗?有人说,我不了解实际情况,农民根本就没得到好处。我说不对,我把我的司机当做我的样板户,司机的父母是河北的农民。2006年我国生猪存栏量比上一年减少1千万头。我当时就觉得不是小事,就跟司机说,我觉得肉价要抬头,2006年猪肉一斤是六块钱。我建议他父母养点猪。听了我的话,他们家养了两头母猪,2007年两头母猪下了29个小猪崽,卖了10600元。他爸爸妈妈一算账,净赚8000,这可比买股票强多了。由此可见,不能说农民没得好处。2008年初,我对他们家说,今年的战略部署要修改一下,就做养母猪卖小猪这个环节,千万别养肥猪,为什么?经济学有个“蛛网理论”,通俗地讲就是,本期产品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为什么所有的农产品都是今年多、明年少,后年多,大后年又少,价格今年高,明年低,后年又高,大后年又低呢?就是这条规律在起作用。肉涨价了,大家都知道养猪赚钱,就都养猪,所以养肥猪有风险。如果就养母猪,国家中央财政一头母猪补贴100块钱,然后每一头母猪给60多块钱的保险。你看养母猪有补贴有保险,当时饲料价格虽然高,我说不怕,小猪吃奶也不要钱。现在,他经常向我反映家中卖猪的状况。

二是有助于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猪肉价格上涨,农民得到好处了,谁受损失呢?真正受损害的是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本来就恩格尔系数高,加上这次物价上涨80%以上是由食品上涨造成的,更是雪上加霜。2007年开始,各级党委政府都开始提高低保,提高社保,给低收入的补贴,大学生伙食补贴,离退休金都有提高。我国这几年财政收入每年都有30%的增长,大家都知道低保水平低,社保水平该提,离退休金该提,始终没下这个决心,猪肉涨价,不就开始下这个决心了吗?

三是使人具体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构成的重中之重。

另外,经济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做“替代理论”。市场上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了,我们没有办法不让它涨,但可以不买它啊,选择涨价不多的替代产品。猪肉涨了60%,不买了,大家买水产品,水产品从前年到现在最高幅度才涨了16%。怎么看价格?价格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对价格问题要平心静气,要看到里面的规律性。价格不是党让涨的,总理、总书记比谁都着急。我讲价格是结构性上涨,结构性上涨有助于农民增收,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区别对待。在年初的时候我说,今年的价格走势应该是前高后低。11月、12月份的CPI下降约4个百分点。物价回落幅度这么大,现在北方的毛猪(活猪)一斤才5块零几分了,三个月以前还8块2呢。农产品价格,肉禽蛋菜价格下来了,然后沿海一些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又关门了,民工背个包回家了,打工收入又没了。农民增收怎么办?所以我现在不是担心通货膨胀的问题,我真的担心通胀紧缩怎么办?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抑制住了物价过高过快的上涨,这应当是宏观调控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不是顺差越大越好。如果说贸易顺差过大,就使中央银行被迫发行人民币对冲。大量的发行基础货币对冲外汇,就产生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又是产生物价上涨等宏观经济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是1775亿美元,就导致流动性过剩,中央提出要“减顺差,促平衡”。到了2007年不但没减下来,反而上升到2622亿美元。但是今年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一到九月份顺差还是在增长,但增长的数量同比减少47亿美元,国际收支的结构略有改善。

所以,用以上四大指标来看中国的经济,我们就客观地科学地得出中国现在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的结论。

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四大指标还是理论性太强,我再说一个大家能够有所感悟的。总理在三中全会上说,现在世界经济这么大的危机,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呢?怎么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变化呢?我觉得我们要找到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什么,然后再分析这个主要力量出没出问题?如果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没有出问题,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就不会发生问题。

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呢?我说是四个“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这四个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力量。

第一,工业化。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历史时期。迅速推进的工业化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比如说钢铁,从李鸿章、盛宣怀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就梦想中国成为钢铁大国,但是到了1949年,我们的钢产量年产量15万吨。现在多少呢?今年六月份平均一天日产156万吨。再看汽车,1992年达到年产100万辆。我们从年产100万到200万用了8年,从200万到300万用了2年,300万到400万只用了1年。2006年我们中国汽车总产量727.9万辆,2007年888.6万辆,今年预计接近1千万辆。所以从钢铁、汽车,就不难看出中国的工业化现在正处在一个迅速推进的历史时期。

而且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仅仅是处在中期,发达国家都到了后工业化阶段了。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工业化,再到后工业化阶段,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看这个很长的路,不就意味着今后一个相当的时间,中国的工业化还会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吗?

第二,城市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城镇人口1亿7千万,现在是5亿7千万。迅速推进的城镇化,使中国就像个大工地。全国大中小城市,不都在大兴土木啊?我国现在水泥消耗数量占了世界水泥年消耗总量的近50%。我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去,我和代表团的同志注意了一下能看见多少辆吊车和起重机。这两个国家主要城市我们都去了,一共就看见三部吊车。而在中国,无论在哪个城市的什么角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看看,基本上都能看见吊车和起重机。去年《参考消息》登了一篇英国杂志写的文章中说到,全世界70%的起重机都在中国运转。这说明什么呢?中国的城市化加快。我们到欧洲去,一百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你看中国的城市,不用说十年八年、三年五载没去,过一段时间再去,恐怕很多地方就找不到了。我觉得这点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现在全国的城市化率是44.9%,发达国家都到90%了,而全世界平均水平把非洲算进来是49%,我们比全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了4.1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就有上千万人,所以中国城市化的空间太大了。党中央提出来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我认为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城市化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城市化是个规律,是个趋势,我们搞农民工调查,不要简单地看农民工进城一个月拿多少钱,这个指标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指标。我认为农民工进城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进城打工,农民一生的轨迹不是非常简单吗?一个农村小姑娘,要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进城打工,她这个一生不就几个环节吗?一个是20来岁就嫁人,嫁人以后她的工作就是生孩子养猪,然后她就老了,老了给孩子娶个媳妇,她就死了。但是如果这个姑娘进城打工了,第一,她开始化妆了,说明她追求美,说明她文明素质在提高;第二,可能在她内心深处要嫁给什么样的人,都有了一个新的目标。就算她又嫁给个农民了,但她对自己的孩子的培养、教育、寄予的理想,跟她原来的农村母亲对她的希望本质不一样了。

第三,市场化。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讲,我们党选择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性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我小的时候在吉林省长春市长大,那时候一个人一个月就发半斤肉票,有钱没票也吃不到肉,吃饭要粮票,穿衣服要布票,胖人都没见过几个。我们现在一体检就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这“三高”的人越来越多,还呈年轻化。听大夫说,“三高”的毛病在医学上叫代谢疾病,代谢能力取决于遗传。中国人祖祖辈辈都吃草、吃菜、吃粗粮,遗传给我们的代谢能力主要是代谢草、菜、粗粮的,代谢不了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所以代谢疾病就出来了。大夫说完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由遗传所决定的代谢能力的进化速度没赶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两者不匹配。

我到浙江义乌搞经济普查,义乌是个县级市,有68万人口,除了10万人在外面做生意,还剩下58万人。58万人有11万个工商营业执照。除了老幼病残,义乌人不都是老板了吗?义乌是小商品的集散地,小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一个摊位就到9—10平方米,有48000个摊位。如果一个摊位花一分钟,就得两个月才能看完。义乌人说他们没有任何资源,过去非常穷。那时,义乌人就熬一点麦芽糖和别人换鸡毛,然后用鸡毛扎成鸡毛掸子,再卖掸子。我觉得他们伟大就伟大在“鸡毛换糖”上,“鸡毛换糖”是个商业行为,说明义乌人知道利用商业摆脱贫困,知道走市场经济之路,这是关键。我们说思想观念决定一切,知道不知道走市场经济之路,这就是观念。我们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怎么才能够发展?,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路才能发展。我到过一个地方,当地一个领导说他们离海太远不能走私,离香港远不能招商引资,要想摆脱贫困中央应该在这里批一个赌场!这不是观点问题吗?同样要摆脱贫困,义乌人选择走市场经济,你老是想批赌场,这能行吗?还是走什么路的问题!

我回到东北老家,有很多中学同学下岗,大家在一起聊天,我说浙江人下岗了以后,两口子商量商量做点生意,有钱做大生意,钱少做小生意,啥也没有也吃得起辛苦。国家体改委老主任高尚全同志讲浙江商人有几个“千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尽千语万言,想尽千方百计。我给东北老乡归纳了他们下岗后的三件事:第一件白天上政府上访;第二件晚上找地方喝酒,第三件回家和老婆吵架。不研究怎么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怎么解决问题?我曾经看到一个小报上有幅漫画,上面的说明文字是“虽然补鞋很低气,有钱照样挎小秘”。这话虽然俗了些,但我看了很有感触,尤其是东北人应该有点启发。东北人都知道,20年前在东北补鞋的都是浙江人,东北人不干,觉得补鞋低气、丢脸。当时《人民日报》曾做过调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浙江人补鞋拿走上亿元。2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东北补鞋的浙江人现在不少都是企业家了。南存辉就是个代表,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全世界变压器生产数他第一。他跟我说,他的手不知当年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中扎破多少次。要是说我们东北人素质就比浙江人差,我真的是不同意,但你看现在的差距,所以还是走市场经济这条路。

第四,国际化。正是由于国际化,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世界金融危机才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要注意一点,我们不能否定国际化。对中国来说,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还是利大于弊。我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出国还有什么东西可买?满世界都是中国制造,好不容易买个东西回来了,仔细找一找,不知道在哪个角里就有个小标签,上面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现在不但满世界是中国制造,而且满世界是中国人。你去国外,办完事以后需要去走走看看,从曼哈顿坐船去看看,到船上一看都是中国人。不但是满世界中国货,满世界中国人,满世界还都讲中国话。原来有的同志出国外语不好,担心交流沟通,现在老外都会说中国话。教育部有数据表明,现在全世界有2200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你说过去谁开咱们中文课啊?所以国际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