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3)

核心提示:中国就业问题比物价问题要大。据2004年统计数据,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是9.09亿,这个数字比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还多3个亿。现在让人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问题,而是通货紧缩怎么办?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四个“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中国的工业化仅仅是处在中期,发达国家都到后工业化阶段了,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工业化,再到后工业化阶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将在相当长时间里为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持。

坚定经济发展的信心

我说看经济,其实非常容易,非常简单,就是让有的专家说糊涂了,弄的不少人都不会看了。看经济跟看人一样。看人,看一个人的本质部分、主流部分,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一个同志。看经济,也得看经济的本质部分和主流部分。什么是经济的本质部分,主流部分呢?基本面就是经济的本质部分,主流部分。看人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看经济也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研究中国经济,最简单的就是研究手机的发展。中国手机最早出现是1987年,1989年的时候全国手机总量是一万部,那时候手机叫大哥大,拎着满街走,故意让大伙儿都得看到。因为当时手机只有一万部,所以它是身份的象征。当时我们主管部门曾经做过市场预测,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手机有望达到80万部。2000年,中国手机实际有8700万部,预测和实际差一百多倍。这预测还有什么意义?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基本上都不准。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把握中国经济,我们还会垂头丧气,没有信心吗?

没有信心,它确实是个大事。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凯恩斯陷阱”,说通俗点就是,当大家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整个社会经济是什么局面呢?如果你是银行行长,准备金率再往下调,利率再往下调,流动性再增加,你也不敢放款,因为你没信心,担心放出这笔钱成为呆死坏账。如果你是个企业家,你有钱不敢投资,担心投资打水漂有去无回。你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你没有信心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所以没信心,这个经济社会是个什么现象呢?每个人都紧紧地捂住自己的钱包,银行行长把银行的钱包捂住,企业家把企业的钱包捂住,老百姓把老百姓钱包也捂住了。现在必须有人带头花钱,那就是政府。什么叫积极的财政政策?你查辞典查不到这个名词,这是咱们发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经济学上扩张的财政政策。第一,出手要快。为什么出手要快?现在不快不行,现在世界经济还在大幅度下滑,早一天采取措施就早一天减少损失,所以出手一定要快。要争分夺秒快到什么程度?大家都知道,12月31号以前就得投一千亿,然后再把明年四川抗震救灾两百亿挪到今年,一千两百亿。但是现在确实要快,因为不快,经济下行趋势止不住。第二,出拳要重。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两年投四万亿,四万亿什么概念?大家知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一年投一千五百亿,现在两年四万亿。第三,目标要准。第四,作风要实,这好理解就是扎扎实实地干。

主要说一说,目标要准。大家知道拉动经济增长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我觉得明年的出口形势不乐观,可能困难会比今年更大。即便国家提高出口退税也好,采取各种措施也好,出口归根到底还是看欧美什么时候走出危机。因为欧美发达国家不走出危机,我们的出口就上不去。从现在看,他们明年经济可能衰退更厉害。所以我觉得,对明年用出口或者说外需拉动中国经济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外需不行了,我们的目标要准就准在把整个工作转到扩大内需上面来。内需分两块,一块叫投资,一块叫消费。任何消费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消费欲望;第二,有货币支付能力。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产生消费。人群有两块,一块是高收入的,一块是低收入的。高收入的人有货币支付能力,但是他没有什么消费欲望,所以对这些人要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以前我就不赞成反对高档住宅、别墅,因为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必须给高收入的人提供和他们消费相适应的商品和服务。我最反对的就是奢侈品税,比如进口瑞士手表,收奢侈品税,结果不少人都跑香港买手表去,咱们是税没收着,消费还得给弄跑了,什么也没捞着。我觉得我们真的要理一理消费思路。再看低收入人的特点呢?他们充满消费欲望,但是没有货币支付能力。要想办法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十大措施”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对农民的支补,提高低保、社保、离退休金,就是提高中低收入的群体的收入。不属于低收入的,怎么提高收入?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另外,大家有钱敢不敢消费,还取决于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如果说大家都觉得现在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也高收费,这些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不好,人们就不敢消费。我们国家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苦于消费不足,另外一方面银行存款不断地增加。原因就在于社会保障不健全,使不少人不得不放弃了即时消费,把钱存到银行作为远期保障。对于存款,我始终认为20万亿存款中相当数量存款不能叫财富性存款,应当叫保障性存款。有人说降低利率,能把银行存款挤出来,扩大消费,这是个损招。因为利率降的再低,中国人也得存钱,你银行不给存,他就在家里到处藏,因为他担心将来的支出压力。“十大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大家对未来支出预期的压力减轻,从而扩大消费。

内需的另一块就是投资。我把投资分解成三块,一块是基本建设投资,一块是企业更新改造投资,还有一块是房地产。这三块都是保增长的重要领域。房地产我就不讲了。说说企业更新改造。大家知道十大措施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增值税转型。增值税转型就是由过去的生产型转成现在消费型,核心的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允许企业把购入的机器设备所包含的增值税扣除,意味着从2009年1月1号开始,如果企业要进行技术进步,技术改造,购入机器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按照辽宁试点的实施效果,以全国现在一年更新的规模来算,明年增值税转型可为全国的企业减轻负担1230亿人民币。我觉得实际的数字会比这个还要大,因为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提高,就会拉动装备制造业,支撑经济增长,同时又能使我国整个工业的装备水平上一个新的平台。另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网民把基础设施总结为“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我国现有的铁路是每万人0.6公里,美国每万人是5公里;现有公路我国是每万人27公里,美国是220公里,所以我们确实是有发展空间,美国、欧洲的铁路公路已经饱和,度过危机就不能用这招了。大家知道,这几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稍稍往上一上,煤电油运就全面紧张,所以铁路建设,既是我们扩大内需的基本途径,又能为今后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增强信心,除了源于对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基本面的科学把握,还来源于对“十大措施”的认识,如果再加上一点,就是回忆历史。回忆90年代,90年代跟现在特别像。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时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以小平南巡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90年代时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比目前这个周期还高,结果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经济过热,一是通货膨胀。1994年通货膨胀率是24.1,我们今年最高才8.7。当时还没有宏观调控这个词,当时叫治理整顿。一治理整顿,经济就下来了,到了97年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整个外需也全完了,1998年出口才增长了0.5%。那时和现在一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叫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主要是修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原来我国只有500公里,那几年从500公里修到5万公里。同时,现在和1998年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1998年我国经济总量是8万亿,现在2007年是24万9千亿;1998年我国有什么支付能力,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近两万亿;还有政府的调控水平,企业的实力,企业家的能力,都不是1998年那时不能比的。因此,从这些诸多因素来看,我们现在应当坚定信心。

有人问我,现在冬季来了怎么办?我说,冬季来了就干冬季的事吧,冬季来了,你就别卖丝绸,要卖羽绒服,冬季就要有冬季的干法。回顾1998年,在战胜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企业不是得到了迅速成长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是满怀信心,看到我们中国经济的前景,看到我们的基本面,然后全国能像四川抗震一样的,万众一心,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明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我们要把整个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会议上面来。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同志们。

(报告人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