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度的发展模式

摘要:尼赫鲁早年说过一句话,“印度如果不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销声匿迹。”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心脏海区的印度能否长期完整存在的不安和忧虑。印度国家动辄就得给大小地主资本家付出红利,国家投资往往被他们预先截留,所以没有真正的生产动力,倒是雁过拔毛的动力极强。丢掉社会主义,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会与印度一样,一定没有前途。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印度和印度发展模式,主要从中印比较的角度来说。在亚洲,中印两国发展模式始终备受关注,印度有印度的模式,中国有中国的模式,不过有很多人拿印度模式来说中国,也有人拿中国模式去说印度。前几年,我去了印度一段时间,之后回来做了一些研究,今天就把研究的结论跟大家讨论一下,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印度的地缘政治特点及其对印度未来的影响;第二,印度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道路及其未来影响;第三,甘地告别革命的印度文化及其后果;第四,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与印度的未来。

一、印度的地缘政治特点及其对印度未来的影响

谈印度就不能不谈它的地缘政治状况。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有三个,分别是埃及、印度和中国,但从三者的地缘政治位置来说,最重要的是印度。在印度洋这个地缘政治如此重要的地方,竟然能存在印度这么一个大国版图,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古罗马开始到中世纪,再到近代拿破仑一直到现在,角逐世界霸权的国家没有不追求控制印度洋的。因为印度洋的地缘政治特点是地缘政治和资源政治高度统一。一般来说,各国都在追求资源,假如在北极能开采石油,那么北极就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如果缺少阳光,那么太阳就会成了地缘政治的一个特点。对资源的追求决定了地缘政治目标。印度洋的特点是出海口、海路特别丰富,谁要是控制了印度洋,谁就能把世界上主要海上路口都卡死了,比如控制了红海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把大西洋和太平洋通往中东的两大通道全封住了。最重要的是,印度洋周边的非洲有丰富的矿产,波斯湾地带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地区。因此,印度洋必然成为大国必争之地。而印度就位于中东波斯湾与马六甲海峡之间,从地图上看,印度像一个伸进印度洋的大象鼻子,不管谁在印度洋有动作,印度这个“象鼻子”都会受到影响。

与中国比较来说,印度有一个特点。因为中国尽管在近代受到帝国主义入侵,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但是中国有革命传统,从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革命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革命的历史,中国靠自己的力量留下这个大版图。印度是完全殖民地,我们应当注意到印度近代以来的大国版图是在英国的帮助下遗留下来的,不是印度自己保留下来的。在历史上,印度被匈奴人征服过,被伊斯兰人征服过,到了近代,被英国人征服了。黑格尔说,欧洲人初到印度的时候,看到的是许多小王国。印度内部是一种破碎的状态。印度是由各个邦组成的。中国的长城只有一条,而印度到处是“长城”。一条长城是中国人的福气,如果一个国家有许多“长城”,实际上是国家之祸。在印度,哪里都有“长城”,一条“长城”围了一个小山岗,这就是一“国”(土邦)。内部的脆弱造成印度很容易被征服,而在如此脆弱的情况下,印度能够保留这么大的版图,其原因就值得去考虑了。

近代,印度被英国人征服了。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对印度进行了破坏,但也做了保留。破坏了什么?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力。保留了什么?保留并新增了私有产权。你要是到印度去看神庙,就会发现印度有很多神。这么多的神,这么多宗教,实际上就说明了印度国人的心理是破碎的。另外,印度把从封建社会的产权到殖民地时期的产权,然后一直到资本主义的产权全都保留了。印度独立后,它的所有制是破碎的,宗教是破碎的,人的精神状态也是破碎的。印度内部的破碎性,与其本身拥有的这么大一个板块,二者是矛盾的,那是因为英国人需要印度有这么大一个板块。这一点印度和中国是不一样的。在东亚地区甚至在亚洲,中国都是一个主体板块。印度在南亚是一个主体板块,印度的南亚主体板块有一个很好的条件,但内部已经让英国人整个摧毁了。

印度的地缘政治十分重要,有这么几个关键点,一个是马六甲海峡,一个是红海海峡,一个是波斯湾,还有一个就是泰米尔猛虎组织控制的地方,也就是斯里兰卡和印度之间那段海峡,这些都是西方大国很想控制的地方。尼赫鲁早年说过一句话,“印度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销声匿迹。”五六十年代研究印度的时候,特别是到1962年中印战争前后,我们常提到这句话,有人说这表明了尼赫鲁称雄大国的野心,其实这是误解。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心脏海区即印度洋并拥有巨大版图的印度能否长期完整存在的前途的不安和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他对于印度能不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是怀疑的。因为就尼赫鲁本人来说,他受过良好的英国教育,对地缘政治非常熟悉,他一上台就任命潘尼迦为驻华大使。为什么当时他一定要跟中国改善关系呢?因为他认为印度的主要危险来自于南方,来自于海上。印度独立以后,更要防范的是海上,必须跟中国搞好关系。所以,当时尼赫鲁率先跟中国建交,这是有他的战略考虑的。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