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印度的发展模式(3)

摘要:尼赫鲁早年说过一句话,“印度如果不能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销声匿迹。”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心脏海区的印度能否长期完整存在的不安和忧虑。印度国家动辄就得给大小地主资本家付出红利,国家投资往往被他们预先截留,所以没有真正的生产动力,倒是雁过拔毛的动力极强。丢掉社会主义,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会与印度一样,一定没有前途。

英国人对印度的摧毁是根本性的。因为英国通过加深印度原有的分裂把印度给弄残废了:首先印度内部是分裂的——民族最多、宗教最多、土邦最多,而且英国走的时候还将印度的国土分裂了,分出了一个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后来也分裂了,东巴基斯坦成为孟加拉国。

英国那么小,法国、西班牙、荷兰都曾欺负过它,俄国也整过它,经过一场场战争,打了三百多年,居然打出个“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海军最早是从保护商船开始的,它的海军从最早的意义上来说既是海盗又是英国商船的保护者,既打劫别人又保护自己。英国早期海军将领大都是海盗出身,因此,英国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冷酷,它希望一个国家忠实于它,就把这个国家给分裂了,根本没有东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良,就像中国对日本人,明明打败了人家,但不要求赔偿,也不驻军,可是不见得日本人对我们多好,到现在它竟连战争责任都不承认了。这说明治理世界仅靠善良是不行的。而且世界地理政治有一个特点,越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国家就越多。你看波斯湾那一带,科威特那巴掌大的地方也是一个国家,新加坡也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海上关键处。关键处被西方人分出来,这便于他们控制。巴拿马、泰米尔、亚齐等都是关键区域,西方人在这些地方一定要争,因为把这些地方控制住的话,就掌握了海上基本线路。

英国人走后,这么大的印度该怎么办?印度洋将来要怎么控制?在英国人看来,我就是走了,也不能让你起来,所以英国就把巴基斯坦给分了出来,这对印度是致命的。在国家分裂问题上,尼赫鲁有书生气。他以为巴基斯坦分裂后早晚会回来的,结果巴基斯坦一去不复返,50多年越走越远。长期以来,这两个国家把许多钱都耗进去了,现在是两国原子弹对着。英国从西北把巴基斯坦分出去肢解,这是为什么?因为英国人往北看,他们要海,大陆国家间要打尽管打,正如伊拉克打伊朗打了八年,英国人不管,美国人也不管,可是伊拉克打科威特就不行。所以,海洋国家很注重海,陆地上打得越凶,对海的索求就越小,而海洋国家在海上的控制力就越强。所以英国把巴基斯坦分出来,以在北方牵制印度。

英国人对印度的根本性摧毁还表现在从心理上把印度人给分裂了。印度的文化就是告别革命的文化,就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英国一批一批地杀印度人,甘地不抵抗,英国人称他是“圣雄”。这跟中国的武训是一样的,打了一巴掌给两分钱就行。印度传统文化保留得很好,我到佛教圣地住了几天,花了大概五毛钱,大概是释迦牟尼初次讲课即“法轮初转”的原址吧。印度的传统文化中,只要求有钱人善良就可以了,你看印度神话的结局都是最后感动了有钱人,善良的有钱人帮助了穷人。于是,印度的乞丐特别多,到处追着你,他认为你天生就是应该善良,但他是不反抗的。英国人推崇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再加上它的传统文化,把印度人的革命意识彻底抹杀了,印度没有革命文化。我在印度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有个人在马路边站着,刚一迈步,一辆轿车就把他撞得像一件衣服一样飞起来,然后滚出去一丈多远。但那人站起来,抖动抖动腰,摸摸衣服就让车走了。为什么?因为那是轿车,坐轿车的是有钱人。这事要是在中国发生,就没这等便宜事了。中国人对有钱人不买账,有时候对大官也不买账。

现在印度的学生对于工作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出国,一个是公务员。有一次,我去印度的一个小餐馆吃饭,那天女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她儿子拿到美国绿卡了,这在印度是很自豪和高兴的事。印度有很多IT人才出国工作,但这些人才进不了外国的核心部门,只能去做一些能赚钱的软件,都是非常外围的东西。所以说印度拿脑子给别人服务,因为受完教育的人也是一个产品。产品往哪里走呢?国内吸收人才的能力非常微弱,所以IT人才蜂拥往国外,或者到设在印度的外国公司,再就是想成为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权。

我们中国没有说自己是软件大国,但实际上中国的软件产业远远比印度强大,因为我们有自主研发的能力。虽然好多年前我们对此不重视,但现在我们非常重视自主研发能力,并且逐渐有自己的品牌,国内的电脑消费给软件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所以说中国的软件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印度有它的长处,印度的自然资源多,而中国发展已经开始透支自己的资源了。就土地来说,印度的土地大部分能耕种,而中国有一半不能耕种。从自然资源存量来看,印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而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因为中国用自己的资源支撑这种快速的发展已经没有力量了,所以,这给中国提出一个任务,就是必须走出去。目前,中国面临第三次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飞跃是改革开放进入小康,第三次飞跃就是要从世界的范围内审视中国的问题,并且审视中国的发展,给中国发展带来机遇,这就是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所以说,今天的中国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自己的发展,维护自己的发展权利。如果我们走得出去,也走得好的话,我觉得印度是没有办法跟中国竞争的。

四、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与印度的未来   

产生于印度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就是阿玛蒂亚·森理论。这个理论说,人民消费不起,不是因为没有东西,而是人民消费权利的失败。人民消费权利的失败,实际上是社会结构排斥他的权利。他没有资格参与消费,于是就变成穷人,穷人越来越多。只有印度这样的土壤,才能滋生阿玛蒂亚·森这种理论。

这就给我们一个思考,市场经济怎么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主体的人民没有购买力的话,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搞不下去。西方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拿世界资源养本国的富裕阶层,拿世界资源使本国人民有购买力。而中国怎么办?一方面世界没有那么多资源,另一方面中国也拿不到那么多的世界资源,那么,中国一定要考虑市场经济的道路问题。我觉得人民市场必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基本的特征,因为人民是生产主体,应该也是消费主体,那怎么检验呢?我们有时候用人均多少衡量,我觉得这个不科学,真正的人均应该介入基尼系数。比如说今年我们收入一万美元,如果没有基尼系数,那么一万人就是一人一美元,可这一万美元恰恰可能就是几个人拿着,大部分人没有钱。如果基尼系数大的话,那可能引起社会动乱,所以基尼系数介入目前的经济核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丢掉社会主义,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印度一样,一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我们不能和西方一样拿世界的资源来养我们,也没有那个条件,所以说一定要照顾到人民劳动、人民消费、人民享受,这样就可持续了。有人民支持,再大的灾难我们都不怕。

现在的印度政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一个大保姆管着一大堆穷人。而从它的社会结构来说,诚如阿玛蒂亚·森所指出的,又是排斥人民的。印度将来的发展还是为庞大和细密的私有产权分割所拖累,印度的议会也把国家拖累得差不多了,什么都决定不了。我在印度经常看到罢工,比如有一个学生考试不及格,他就把几个老乡叫上,说这是属于宗教歧视,结果就让他的成绩及格了。印度的整个社会在极为散漫地缓行前进。如果九点上课,准是九点半到,这是按时了,在印度40分钟的误差率是正常的。作为教授来说,半个小时之内到课堂上就不错了,还往往提前十多分钟就下课。所以去印度走走,就会有许多和在国内根本不同的感受。

所以从上述中印比较中看,我很有信心,我觉得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一定会有第三次的大飞跃。从全球视野观察,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我们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报告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