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5)

我从这位妈妈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叫加减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他、鼓励他,让好的行为多多地出现,从21天到90天,好行为坚持越久,好习惯就越牢靠。培养好习惯就像缠缆绳,只要你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正坏习惯不能指望一刀斩断,要用递减法,只要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减少,就被允许,甚至被奖励。这位妈妈成功有两大秘诀,一是用递减法。孩子原来一小时站七回,现在允许他站三回,然后逐渐减少。二是及时评估,用孩子最喜欢的看动画片做奖惩,非常有效。

大家也不要盲目地、机械地模仿。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是做不到,不许看动画片。孩子可能会说,不看就不看!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做到了我奖励你10块钱。孩子说,10块钱太少了,我上奶奶家撒个娇,奶奶就给我50块钱呢。这个奖励必须得让孩子非常动心才有效,这在心理学上叫强化物。

第五,形成环境。

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风气,是成为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人大附中有一些外教,有一位美国教师跟我说,我很愿意当老师,到人大附中后,好多学生向我提问题,我很喜欢,但我很不适应。在美国,不太熟悉的人讲话得隔着一米以上,可是中国的学生根本不管这些,跟你讲话时离你很近,而且越靠越近。慢慢地这位美国教师就习惯了,没想到他回美国以后,他的朋友都害怕他,因为他跟人说话就会盯着人往前走,这就是入乡随俗,时间久了就习惯了中国人的一些做法,在中国养成了一些习惯。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建议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培养孝心开始!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孝心就很难有爱心。现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200%,孩子对父母的爱好像是有点稀缺,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中国孩子没有爱心、不懂得感恩,我认为是我们那种错误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爱心、感恩。

中国的好多妈妈自己生病了、很不舒服了,还照样去接孩子,而且给孩子拿着书包,甚至还要去买菜,回家还要做饭。这个时候,孩子就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有的妈妈就会说:哎呀,你甭管我,玩你的,我死不了,你甭操心。这就是很不明智的说法。孟子曾经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人人都有同情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说爱心的萌芽从同情心开始。孩子跑过来问妈妈,你怎么了?这就叫“恻隐之心”。这个时候你说,你甭管我,你玩你的。这就是剥夺孩子的同情心、孝敬心。时间长了,你老拒绝孩子,孩子就会觉得妈妈都是铁打的,妈妈的事我永远不用管。甚至有的父母很不明智地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机会,孩子从小都爱干活,你包饺子,他会说“我也包,我也包”。你洗衣服,他会说“我也洗,我也洗”。

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吃独食!如果你说我不会教育孩子,那我就告诉你,很简单,给孩子的任何好吃的东西都要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家里有几个人就把它分成几份儿。你就当着孩子的面把你那份儿慢慢悠悠地有滋有味地吃下去,这就是教育。

我在主编《少年儿童杂志》的时候,一个人写的文章让我很感动。他说,当年我们家都住在一个小山村里边,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有时候会给家里寄一点好吃的东西,点心啊、水果啊。在那个饥饿的年代,爸爸寄来的点心能把我们馋死,可是让我最不能理解、最难忘的是我奶奶拿到这个东西之后,从来都是把它先分成若干份,哪怕一个苹果也要切成一半,再切一半,点心也切成若干份,拿给左邻右舍分享。而且家里谁在外边干活回来晚,就给谁多留一点。孩子们馋得都跟猴子似的,但是奶奶就是慢慢悠悠地切啊分啊、切啊分啊。他们不能理解,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送人呢?最后作者说,等我们长大了之后,才意识到奶奶这样做的重要。他们兄弟姐妹都有分享的习惯,从来不会吃独食。不论他们在什么地方,人际关系都很好。大家想想看,一个老想吃独食的人,他能有好的人际关系吗?而养成分享的习惯显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有的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不象话。我学习的时候她老看电视,看得我心里都痒痒的,我也老想看电视,可我不敢过去看,我就把门开着缝,用耳朵听电视。”听电视多累啊,还不如过去看呢。所以,家里有一个读书的孩子,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给大家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看电视。这个时候家里最好是不会客、不开电视,父母要么做家务,要么也学习。浙江一个教育局的局长就这么做的,他的孩子感到心里非常平衡、安慰。后来这个局长跟我说,我通过克制自己不看电视、不打麻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也发展得很好。

前面说过,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我只解释其中的一个侧重,什么叫智慧性习惯?什么叫动作性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这是动作性习惯。对于孩子尤其是中学生,特别需要一种智慧性习惯。所谓智慧性习惯,说得大一点就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计划。

德国的许多父母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孩子说:“爸爸,明天我想去爬山、滑雪。”德国的父母会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我去就是了。”德国的父母就会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计划做论证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到底可行不可行,你跟谁去?几点去?人家营业不营业?在哪儿吃饭?怎么回来?带什么工具?这些都需要计划和论证。

现在很多孩子在做事的时候有一种盲目性,比如考大学,有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适合干什么,适合什么专业?我的观点是,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选择非常重要,但好高骛远不行。

做事有目标、有计划极为重要,同时人生目标要大一点。哈佛大学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们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计划。只有3%的人能写出详细目标和计划,13%的人能写出粗略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根本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结果,十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初13%制订了粗略目标和计划的毕业生光是挣的钱这个容易量化的东西,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84%的人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能够给出详细计划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是其余97%的人的十倍。

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一个理论叫自我管理。十几岁培养孩子的一生,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有爱心、责任心,学会尊重、遵守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希望大家都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的具体特点,然后选择一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几个习惯,用心培养。

(报告人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据国家图书馆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