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2)

我们再来看一个外国学者眼中中外孩子的差异。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他的国际儿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这个研究的内容并不复杂,比方说其中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抽取一些5岁的孩子做一个吃巧克力的实验。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对孩子说:谁能够坚持15分钟按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盘,要是等不及,想吃就按铃,但只给少的那盘。结果,80%的中国孩子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等到最后。欧美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发现,凡是能够坚持到15分钟或者30分钟以上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不能坚持的孩子的独立性、克制力强得多,将来有出息得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外孩子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大家一想就明白了,现在谁还让孩子去等待呢?谁还让孩子去忍耐、克制呢?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要星星给月亮,要一个给俩,现在要就得马上给,我们培养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一代人。我们过去吃了多少苦啊,现在生活好了,还不满足孩子?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快乐。还以吃巧克力为例,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好吃。再给一块,还觉得好吃。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会说: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当他的需求被过多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这就叫饱享剥夺。

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孩子说: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你说: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或者说: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需要等待。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发展儿童,解放儿童。所以,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捍卫童年、解放孩子的节日,绝不是一个娇惯孩子的节日,因为娇惯孩子不能给他带来生存的本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好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其实溺爱孩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剥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成长的机会,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无能,无能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受歧视,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没有魅力。

很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那孩子坏毛病特别多,老吃零食,老看电视,老玩游戏,就是不爱写作业,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有些爸爸妈妈跟我很熟,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你要是说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孩子重复三遍,就是对孩子的折磨,你说上八百遍,不是要把孩子折磨死吗?

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我妈妈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说上一个字,我就知道她下个字说什么,我求她别说了,她偏说,说得我难受。

我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讲过两千多场报告,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就像克隆人,他们彼此肯定没见过面,但跟孩子说的话基本上是一样的。我模仿一下很多父母怎么跟孩子说话:“别看电视了!别在那儿玩游戏了!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你能考上个好学校吗?你考不上好学校,能找到好工作吗?你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喝西北风啊你。现在就业这么难,你看人家,你看你。”

这种话对孩子说一遍两遍还可以,可以让孩子有点危机感,说多了就变成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没有别的作用。已经做了父母的要是不相信我的话,你在家里和你的爱人约定好,当一个人开始训孩子的时候,另一个人打开录音机,你也甭多录,就录一个星期,然后找个地方,你们两口子听听,不把你们给烦死才怪呢!那些话说得一点新意都没有,孩子根本就受不了。

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我说:“云晓啊,你说的这个习惯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我跟你说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认为林教授这个说法很精辟。什么是心里头痒痒?很多妈妈、很多女同志,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有钱没钱都要进去逛逛。我到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都心静如水,不爱逛商店,但我看到再小的一个书店都心里痒痒的。很多人喜欢看篮球足球,电视转播时不看就难受,心里觉得痒痒。

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观察、可以模仿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一个研究结论,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不良习惯时,往往都不是孩子的第一次,可能已经好多天,甚至好几年了,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也就越难改。我们可以做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愿意做实验的人请接受我的建议,明天早晨起床以后不要洗脸,一天都不要洗脸,你会发现一天里你的心里都是不舒服的,你越这么想,心里越不舒服得厉害。你想想看,你洗脸洗了多少天了?多少个90天过去了,你这个习惯动作强化到了极致,就是今天停电停水,你也会想办法洗脸,即使是找瓶矿泉水,也要把脸擦一擦,心里才好受。现在很多女士不光是要洗脸,还得化妆,不化妆出门心里也受不了,这都是习惯。

我们很重视德育,但中国的德育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搞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这都叫提高认识付诸行动,但光从认识到行为是不够的,如何把一时的、短期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才是更艰巨更关键的,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我们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习惯的养成。

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有很多原因,比方说虽然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还不明白习惯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学校的校训往往都是概念化的,比如北京两个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和“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好看、简练,但就是没用,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再看日本一所小学的校训,“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就是很有用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培养毅力。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