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与财政政策调整

核心提示:四万亿投资是对还是错?现在看来是对错参半。没想到地方政府一跟进,就把整个大格局改变了,保增长成了第一位,调结构变得遥遥无期。在资产泡沫相对严重、投资相对突出的上海、北京等地区,有可能推出物业税。

十七届五中全会一个重要的召开背景,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行将结束,新一轮经济复苏即将开始,但这只是作为我国经济的转折点而不是国际经济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非常复杂的。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两大支柱之一的财政政策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经济形势,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做出哪些抉择呢?

我们先来弄清楚几个概念。

什么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经济规模的扩大,更通俗一点讲就是GDP数字变大。二是结构优化,这里包含的范围比较广,要超出我们一般情况下所意识到的那种范围,比如经济结构也就是推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间的配比关系,再比如大层次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一二三产业的配比关系,再比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优化产业结构就是制造业内部的产业配比关系,接下来还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三是质量提升,一般情况下我们把提升质量的落脚点放在效益上,就是经济增长消耗资源少,造成污染少,增长成果能够为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分享。如何把蛋糕做大,如何让蛋糕的味道吃起来最好,如何把蛋糕分好,这三个概念合在一起就是经济发展。

我们谈起社会发展时往往会说,今年财政投资多少钱搞公共卫生改革,这样的举措推动了社会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是如何实现自由,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这需要靠文化来创造,所以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产业列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什么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经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一个经济体是否拥有两项权利,一是征税权,就是可以依法从社会公众中强制拿走一部分收入,二是货币发行权。一个再小的经济体如果拥有这样两项权利就是一个宏观经济, 一个再大的经济体(比如微软)不拥有这样两项权利也只是一个微观经济。换句话说,所谓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归根到底就是两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下所有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土地政策都是在这两个公共政策基础之上搭建起来的二级政策平台。

什么是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或者税收的手段去调控宏观经济的方法就叫财政政策。政策一定是一种方法,方法都是多变的,是跟随经济不断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和选择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政策当成一种制度去看待。积极财政政策对应的应该是西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只要政府逆着市场方向操作的政策就可以叫做积极财政政策,所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本身的含义是反危机政策。稳健财政政策对应的应该是西方的中性财政政策,财政支出保持适度增长,对经济起到一种平衡推动的作用,西方的中性财政政策是指实施了财政政策以后,除了达到政策本身的目标以外,不对经济产生任何扭曲,比如减税推动企业产出规模的扩大,增加支出带动公共服务产品数量的增长。紧缩财政政策就是从紧的财政政策,就是财政减少自己的支出、赤字、加税,这些都属于紧缩财政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历史中,有两次采用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我们采用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一般不加“适度”二字,但采用紧缩财政政策时,一般都要加上“适度”二字。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十二五”规划构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接下来我们反思一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否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一种信用危机。在2008年,包括现在的中国不存在任何信用危机,最起码房价还在上涨,所有的房地产贷款是稳的,我们的金融大环境就是稳的。

信用危机继续发展,金融市场的信用坍塌导致了每一个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按照巴塞尔协议回归到正常的资本输出率水平。也就是说,当银行出现大量的呆坏帐以后,必须出售手里良好的资产,把资本输出率提高到法定的水平。当每一个银行都在出售他手里的资产时,就引发了金融危机,即金融市场已经没有办法为金融产品定价。中国有这样的金融市场危机吗?没有!从2008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金融市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是良性的、有效的。

金融危机的下一阶段是货币危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本币对外币大规模的贬值,这是由于本国的金融系统已经瘫痪,从出售本国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出售自己手里所持有的外国金融资产。出售手里所持有的外国金融资产会导致市场上外汇需求越来越趋紧,就导致本币对外币的汇率越来越低,从而导致本币在国际上不具备流通能力。比如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种最典型的货币危机。现在人民币不仅没有贬值还在不断被迫升值,也就是说中国也没有货币危机。

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对我国投资、消费、进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008年末,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会用库存原材料和库存产品,而会从市场上新购入降价了的原材料去组织生产。2008年和2009年年初企业的流动资金非常紧张,因为大量的资金都在2007年时用于囤货和投入股市了,那么企业的正常生产怎么办?只有从银行贷款做流动资金供生产使用。因此,我国在2008年年末和2009年年初,说一点金融危险都没有也是不符合事实的,这时如何使企业去存货化就成了关键,如果存货消化的好就能还清银行的贷款。

中国消费增数在2001、2002、2003年低于GDP的增数,对GDP的贡献为负,但从2004年开始消费增数一直高于GDP增数,对GDP的贡献为正,其实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中国的消费增长是非常稳健的,几乎每年都保持在15%以上的增数,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并没有出问题。现在我们在反思,当时为什么要出台一个以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政策选择呢?生活必需品主要是衣食住行和能源消耗,从1990年到2007年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没有大量增加,如果我们把相关政策定义在拉动生活必需品消费增长,这样的政策除了把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抬高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作用。

那么我们看一下我国储蓄的情况怎么样?从2001年至今只有2007年的存款增数低于GDP的增数,因为2007年的股市非常好。存款说明人们的潜在消费能力,也就是说从2001到现在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直在累积上升。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太大,有钱的人什么都有了,不需要消费;没有钱的人什么都没有,需要攒钱不能消费。按照经济学中最典型的二八定律来看,20%的人掌握80%的财富,中国13亿人口,20%的人是2.6亿人,就是这2.6亿人就足够拉动消费了。

第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抉择。

一是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金融危机带来了重新洗牌的机会,下一阶段我们对外贸除了出口退税以外,还要考虑如何提升外贸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推进新产品的创新。由于我们在抢占别国市场的同时必然会导致贸易摩擦,因此财政上要建立产业损害的补偿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二是走向成熟大国的内需型经济。世界上每一个大国都是以内需经济为主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这样。德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是60%,而中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高达84%。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十二五”时期要逐渐走向典型的内需型大国。三是参与国际货币和金融格局的调整。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