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推动经济发展转变方式。
一是诱导作用。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广阔前景诱导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比如,微软发明的电脑视窗系统、王选教授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往往会催生出新兴行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溢出效应。由于覆盖面宽、渗透力和影响力强,文化能影响到一切领域,有很强的外部性。文化能优化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公民素质,这是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种软影响。文化能推动旅游、体育、电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文化还能推动现代制造业、农业升级换代,推动设计产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提升其价值。所以文化产业溢出效应比其他产业的更为深远、更为强烈。
三是引领作用。其一,通过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的双向进程,实现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引领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最为直观,一个城市广场、一片演艺区、一片文化区都可以很好地带动城市发展。其二,通过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溢出效应,促进服务业发展,引领社会建设。服务业更为人性化,服务业处处是文化。其三,通过文化产业的娱乐化和大众化推动公民社会建设,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互联网就是文化大众化最有效的手段,每年各级人大、政协都可以征集几十万、几百万条公众意见,极大地推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促进民主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应该怎么样发挥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呢?
第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扩大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2.5%提高到5%左右。
第二,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 有制的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如果实施带动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现有文化产业规模不大,跟整个国力不匹配的问题的话,那么资源整合要解决的就是结构问题。
现在我国文化产业或文化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资源碎片化。所谓资源碎片化就是在条块分割体制下,产业链不能有效实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从“条”来说,文化涉及到好几个部门,如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光主管部门就有五六个。现在深圳已经将文化、出版、广电、体育、旅游五个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文化局,这为未来国家层面大部制改革,创造了经验。从“块”来说,区域之间文化壁垒很强。在条块分割体制下成长起来国有文化企业或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都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没有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都是某一个具体行业的企业,如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融合化发展趋势。西方大型文化企业的产业链从上游开始一直延伸到下游,而且是跨国性的,新闻集团60%收入来自海外。我国必须进行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度兼并重组来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发展全产业链的大型文化企业,特别要发展一批中小型有特色的专业化公司,跟大公司结合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群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