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担心的问题是,伊朗拥有核武器之后会在中东地区引起连锁反应。如果伊朗成为一个核武国家,土耳其、沙特和埃及很可能也会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就会产生一个中东核扩散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美国最基本的战略安全,就是美国本土要绝对安全。如果在一两年之内阻止不了伊朗拥有核武器,那么伊朗拥有核武器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已经错过了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时机。
中东北非变局对中国战略机遇的影响
中东北非的变局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原本在亚丁湾水域的“徐州”号导弹护卫舰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了地中海,为运送自利比亚撤离的中国公民的中外籍商船提供护航。3万多名中国公民主要自海上撤离,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抵达第三国后将乘坐中国空军的伊尔-76运输机返回祖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挑战,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如此多的同胞从距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动荡地区撤离。从发出撤离通知、人员初步集结、制定撤退路线、登船管理、后勤保障,一直到安排航班乘坐顺序,将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厨师以及他们的妻儿老小,从陆地、空中和海上撤退,其组织难度和对技术力量的要求不亚于打击一场中等规模的低烈度武装冲突。而在此前,中国海空军事力量还从来不曾在海外大规模联合执行过非战斗军事任务。
仅就“徐州”号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对在枪炮声中饱受煎熬的同胞所能产生的镇静作用而言,这次海空武装力量接力行动就足以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单独的一页。对于海外侨胞来说,这恐怕在仅仅数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必须承认,这次从任何标准衡量都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人道主义非战斗军事任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施,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一个“偶然”因素,那就是中国海军“刚好”有一支反海盗护航舰队在距离地中海不远的亚丁湾执行任务,“刚好”“徐州”号可以从护航编队中退出执行其他任务。否则如果从湛江出发,七天能到印度洋的入口,再过七天才能经印度洋的出口进入红海,半个月之后再去护航还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从这一角度观察,与其说此次军队参与撤离行动,显示出了我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如说某种程度上也突显了一些“软肋”。如果不是因为反海盗,我们的军舰就不便在印度洋活动。我国在印度洋上或者在任何一个远离中国本土的地方还没有一个海军的锚地,没有全球性的军事存在,也就无法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