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点,我个人反对用“茉莉花革命”这个词来概括当前中东北非的问题,使用这个概念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西方媒体,我们国内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是有一些问题的。中东北非的政局变更能不能被称为革命,现在还不能定论。所谓革命是用一种政治制度取代另一种政治制度,比如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民主斗争是革命,而清朝取代明朝不是革命。22个阿拉伯国家中差不多有一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形势比较稳定的是一些比较边缘化的阿拉伯国家,或者是一些已经乱得没法再乱的阿拉伯国家。那些曾经被人们认为在阿拉伯世界中状况比较好的国家,现在纷纷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中东北非变局的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先梳理一下中东和北非阿拉伯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未来会怎样,中东和北非形势的发展将对全球秩序产生怎样的影响。
目前,我们国内主要还是从民生的视角去看突尼斯,比如谈到突尼斯发生的问题时,往往会说失业率很高,贫富差距很大,官僚腐败很严重,城管执法粗暴等。突尼斯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止这些。
首先要明确一点,突尼斯的变乱跟其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经济问题。长期以来突尼斯的经济主要依附欧盟,突尼斯是欧盟的度假村或游艇集散地。突尼斯的港口停满了白色的小游艇,上面插着各种各样的国旗,欧洲很多中产阶级在本国养不起游艇,就跑到北非买一个,夏天他们就到突尼斯度假。突尼斯的经济基本上是度假经济,它是个600万人口的国家,每年的游客超过600万人,这样的情况维持了很多年。突尼斯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靠旅游经济带来欧元的流入,国内14%的人口从事直接为欧洲人提供服务的行业,而不去工厂和政府机关,因为在服务业工作待遇更高。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不行了,那些游艇纷纷开始掉漆、腐烂。
突尼斯看似一夜之间发生的变乱实际上经历了两年时间的累积,欧洲人不来了,失业率就上来了,依附经济的模式一旦不能持续,人们的不满不是指向欧洲,而是指向了在突尼斯统治了20年的本·阿里。突尼斯的公民教育水平非常高,城市化水平也非常高,大批的大学生失业后就变成了城市贫民,他们无事可做,就形成了这一轮的动荡。这次动荡实际上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一个600多万人的国家,又是这样一个依附经济的水平,无法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也没有办法形成一套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经济避险机制,最后出现了问题。
突尼斯出现变乱后,很快就通过互联网传导到了埃及等别的地方。
埃及的问题主要不是由金融危机造成的,它的社会问题以前就有。金融危机期间埃及经济受到的损伤并不大,因为埃及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苏伊士运河的过河费。这笔收入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因为在金融危机中受伤害的主要不是实体经济,船上装载的货物穿越苏伊士运河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埃及这部分收入是比较稳定的。二是侨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埃及白领在阿拉伯世界其他国家工作,特别是在沙特、科威特当家庭老师、工程师甚至是城市管理者,他们的外汇支撑了埃及的国民经济运行。三是美国的贷款,就是美国的援助。这三部分收入的减少幅度都不是特别明显的,埃及的银行系统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也是相当稳定的,没有遭遇特别强大的冲击。
但是埃及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隐患,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