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与当前经济环境(3)

摘要:金融危机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我们称其为春秋时代,有几个领头羊,特别是美国总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面发挥主导作用,一面在形式上负一定责任;危机后进入战国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变成了功利主义。我国内部经济环境也存在隐忧,现在有个概念叫做GDP锦标赛后半场,前半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发展得差不多了,可能从比赛中退出,但中西部仍在强调增加投入。

结构调整也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期间,结构调整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十一五”期间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十一五”最后还是重视数量型增长,没有重视结构型增长。当然对经济结构这个词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也是经济结构的问题,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每一个产业内部也有经济结构问题。

结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的一条主线,今年特别提出了支持中小企业,这是老生常谈,可到目前为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仍然没有真正做到政策对路,主要还是依靠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对中小企业一方面是财政直接支持,另一方面是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这一点类似于中国的村镇银行,这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当地中小企业比较熟悉,愿意支持这些中小企业。大银行的最优客户就是大企业,不能指望大银行付出更多的成本给小企业放贷。还有,对于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要真正放开,比如多个中小企业一起发行债券,。

第四,在改革开放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些新方向。

一是资源价格问题,包括成品油、天然气、电、水等资源价格。二是税制改革,比如增值税改革、资源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这些改革也是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三是金融方面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十二五”期间与利率相关的领域有可能大幅放开。四是改革进出口结构,提出进口和出口并重。

第五,宏观政策逐渐走向常态化,呈现相机抉择的特点。

相机抉择在经济学上表达的含义是,政府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新的政策,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概念,显示政策的灵活多样性。但具体到实践中,相机抉择就表明未来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太多,以致政府无法确定下一步明确的政策方向。

具体谈到今年的宏观政策,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从政府官方说法来看,财政政策首先是向常态经济回归,就是政府认为前两年通过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来支持国内投资、扩大内需的局面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因此非常时期的财政扩张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退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适度宽松变过来的,表达了偏紧的含义,也表达了今年在面对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政府觉得货币政策不应该像前两年那样相对比较宽松,而应该稍微紧一点。这两项政策都表明了政府想把政策从前两年应对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逐渐恢复到正常状况。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