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与当前经济环境(5)

核心提示:金融危机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我们称其为春秋时代,有几个领头羊,特别是美国总想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面发挥主导作用,一面在形式上负一定责任;危机后进入战国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变成了功利主义。我国内部经济环境也存在隐忧,现在有个概念叫做GDP锦标赛后半场,前半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发展得差不多了,可能从比赛中退出,但中西部仍在强调增加投入。

历次五年规划大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性。比如,在五年规划的一开始,经济增长率相对比较高;到中期特别是中后期,经济增长率就相对回落一些,这与中国这种投资拉动型或者叫做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特色是相关的。五年规划刚开始的时候,政府都需要体现出自己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政府在GDP增长或其他指标方面也负有很多责任。但到了中期以后,经济中的一些潜在的矛盾就有可能体现出来,由于经济结构问题,经济有可能过热,因此到中后期,往往就需要通过调控使经济恢复正常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每次五年规划都会出现一个的波动,所以我们经常会谈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点。

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加入WTO,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等,因此提出了很多较高的预期目标。“十一五”初期尤其谈到了结构性目标,认为“十一五”应该是中国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提出了很多结构转型的目标,比如节能减排,当时计划在五年时间里,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等,最后看起来大部分的量化指标还是实现了,如GDP的增长原来目标定为年均7.5%,最后是平均11.4%;还有城镇化进程加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都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但不幸的是我们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被国际金融危机给打乱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特殊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又重新回到了数量和规模增长上,原有的经济结构改革的路径被打乱了,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从2010年末与“十一五”初期比较来看,投资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下降了;政府经常性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快速增加。另外,当时提出了财政收入结构改革,但现在看来,“十一五”是加重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十一五”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在分配资源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加大。

这些都与“十一五”初期所谈到的改革方向是不太一样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核心的原因就是金融危机。比如在金融方面,危机爆发前,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是要不断加快的,如资产证券化产品、人民币和外汇的期权、期货的金融产品等;危机爆发后,这些金融改革马上被推后了。同样的,金融危机还影响到很多领域。

理论界有一种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仍主要靠投资,因为未来10年中国仍然面临城市化这样的动力,城市化带来的是住房、公共设施、建筑方面的需求,也就是投资需求。那么,10年之后就更加现实地面临拉动经济因素转换的问题,也就是怎么转到以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社会只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像中国这样的在城市化大背景下的社会流动的状况就会不复存在。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了,大家就住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不会有这么多的新房、新的设施要建设,到时候经济就必须要有新的拉动力。这个拉动力,发达国家就主要靠需求。未来要重视国内市场、重视消费。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更复杂的国内外大环境。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