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及传播通道(12)

核心提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缺陷:一是不太在乎公共空间,经常把精力放在朝廷和家庭上,但是在朝廷和家庭之间还存在着辽阔的公共空间。二是不太在乎社会理性。三是不太在乎实证意识。现在我们很可能处在一个文化热藻时代,乱生长造成腐烂,腐烂造成灾难,结果文化的地位降低了,文化的仰望失去了。

第四,不太在乎创新。我们所以好的突破很少、很难,一个原因就是要追求老人当中的无争议,官场也是如此,艺术界也是如此。

美国人说中国人有一种祖父崇拜的情结,崇拜祖父在家里也是好的,但是在生活和个人成长当中还是这样就有点麻烦了,因为一切都在往前走。中国传统文化被讲的天花乱坠,如果不创新,不往前走,难道它还有生命力吗?我们在明代的时候已经尝到了不创新的苦头,难道我们想再尝一次吗?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一批学者在谈国学的时候,我提出几个疑问,第一,你们讲的国学主要是儒家,但问题是当时是百家争鸣,其他家的学说你们怎么看?第二,唐代是唯一不提倡国学的朝代,但是它怎么会那么发达?第三,古代的国学再好,它们是在没有和别的文明进行交流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而现在我们的文化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化,必须和别的文明交流。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创新精神要大大发扬,而不要老是传统、传,古典、古典。中华文化是会和其他文化发生冲突的,但主要还是相互融合。像前面讲到的我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来自康德,我心中又有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他们在里边冲突吗?不冲突,相见而欢,小小的心灵是这样,大大的世界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所以,要学会互融的方式来面对文明冲突。

现在讲的好多文明的冲突是夸张的,其实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一切都可以谈。我非常赞成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说的一句话——我们要为差异感到欣喜(Delight in Our Differences)。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同的文化,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如果这个世界都统一在一种那怕是非常好的文化里面,这个世界也就完了,差异是我们生活的幸福来源。

文化传播天经地义,文化不被传播就不叫文化了,化从何来?文化必须传播,但是要传播必须看到被接受是最终的原则,必须要有人被接受,不要单向灌输,要人家乐意接受才是对的。在文化传播的时候有几点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第一,必须感性,不要过多的理性,即使有理性的成份,也让它感性化。

第二,必须让它既通俗又让人吃惊。光是通俗不让人吃惊就没意思了,努力地做到我们宣传的项目故事化,要寻找故事,否则就全是形容词了。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在讲每一个省的文化的时候,还是在讲海外文化的时候,又或是在讲音乐文化、茶文化的时候都需要有故事,而且需要有动人的故事。

第三,必须融入到生活,使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除了文化的细节、文化的故事、文化的感性空间之外,最大的感性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文化的最终实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我们每一个人负载的文化在世界各地游走,我们自己带的文化在我们生活当中站立。文化是通过我们个人的人格传播而不光是通过哪种书、哪一些理论,而更有效的是通过我们的行为,要明白文化复兴就在我们身上,当文化全部神秘地沉淀在个体身上,这就是复兴。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