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及传播通道(5)

核心提示:中华文化的内在缺陷:一是不太在乎公共空间,经常把精力放在朝廷和家庭上,但是在朝廷和家庭之间还存在着辽阔的公共空间。二是不太在乎社会理性。三是不太在乎实证意识。现在我们很可能处在一个文化热藻时代,乱生长造成腐烂,腐烂造成灾难,结果文化的地位降低了,文化的仰望失去了。

秩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结构,当看到这些混乱状态时,突然会让人觉得中国历代皇帝还是比较负责的,虽然也有很多坏皇帝,但总的来说是比较负责的,可以说这是中华文明整体上的一个优点。国外没有做到这点的原因是他们的管理队伍一直缺乏,比如罗马帝国,他们也会想到要很好的管理,也制定出了好多管理规则,但是国家这么大,他们没有一套有效的办法选拔官员,只有中国找到了——就是发明了科举制度,每三年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文官,而且从理论上说,任何男子不分阶级,不分家庭背景,不分年纪,只要通过文化考试就能成为各级管理官员。官员选拔有这么几种形式;一是血缘选拔,也就是最被人反对的世袭制度;二是战功选拔,但是军人误国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这一点大家看一看宋朝的历史就明白了;三是考试选拔,通过文化考试来选拔各级政府官员。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实行到1905年新文化运动到来,在1300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的内容越来越明确,就是考察儒家学说,这对于以后要担任基层官员的学子来说基本上专业对口。

过去对科举考试否定的比较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在那么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它有效地管理了社会秩序。现在,欧洲特别是瑞士的一些汉学家就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高明的文官选拔制度。过去我们总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状元的文章写得不及李白,因而大家都为李白鸣不平,我们要弄清楚一点,科举考试不是选文学家,也不是选诗人,而是选管理干部,它看重的是在八股文的固定套路下考生能不能把文章写下来,这就像管理一样,管理也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活动,因此用现代的话来讲,科举考试不属于作协和文联管,它属于组织部和人事部管。总之,由于有了这样浩浩荡荡三年一批的人才资源,中国有序不失控的理想实现了。

不喜欢远征、不喜欢极端、不喜欢失控,使得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这也是中华文化中比较突出的优点。

中华文化的历史大结构

既然提到了上述的三个优点,我又不能不把中国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纵向历史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大家在当代谈文化的时候谈得过于琐碎、过于不着边际,没有把大线条抓住,而在小线条里边转来转去。人生是有限的,在小线条里边一转多少年就过去了,有的学者花四十年研究一部古典小说的丫鬟,我既感到佩服又感到伤心,像这样研究文化如此用功的人有一些也好,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但是更多的文化人应该明白中华文化的大结构是什么。

过去的历史书绝大多数都是按照过去宫廷史官的方式来编的,宫廷史官往往是忠于某个朝代的历史,所以我们的历史观往往把改朝换代看成是大事,其实如果两个朝代基本政策一样,改朝换代就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却忘记了,而且由于人文学科上没有很好的转型,我们不太能够从世界的大文明来了解中华文明,所以我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浅析一下。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