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社沉浮录:民间社团与政府间的早期互动

中国科学社沉浮录:民间社团与政府间的早期互动

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合影    

1929年8月25日,上午8时,社员

竺可桢、赵元任、胡刚复、周仁、曾昭抡及夫人三十余人,在欧美同学会齐集,赴西山、颐和园,及其它名胜游览。正午,在甘露旅馆聚餐,畅谈风景之美,讨论花草之奇,颇饶兴趣。迨返城中,已是万家灯火。晚8时,诸社员到北海赴宴。宴毕,由社长竺可桢致谢各团体招待之殷,继由东道主燕大校长吴雷川、清华校长罗志希相继演讲。

最后由葛利普博士演讲。博士首述科学在各国之进步。希望科学社抱此宗旨进行,将来可为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可与美国之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及英国之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可鼎足而成A.B. C.焉。

博士言词恳挚,听者无不感动,散时已近11钟。中国科学社第十四次年会遂于此闭幕。

——引自《中国科学社第十四次年会记录》

汽笛长鸣,风雨如晦。

1909年秋,秉志、金邦正等47人作为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坐上了奔赴美国的船舱。此后十多年间,中国派出的留美学生总计达到1000多人,某种意义上,这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千人计划”。

任鸿隽正是作为 “稽勋生”(民国政府派出的公费留学生)于1915年去了康奈尔大学。“1915年冬,‘蒙古’号轮船把我们这批留学生载到一个新世界。在我个人的生命中,也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任鸿隽后来回忆说。

中国科学社成立

康奈尔大学所在地纽约州伊萨卡城,当时人口只有一万多,这也是美国所谓的大学城。任鸿隽回忆说,康奈尔大学学生人数就有五六千,“其地风景既佳,人民淳朴,无贫富阶级之悬殊,故常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任鸿隽在1916年9月2日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常年会的演说中谈到中国科学社的历史由来

——“当时在康奈尔的同学,大家无事闲谈,想到以中国之大,竟无一个专讲学术的期刊,实觉可愧。又想到我们在外国留学的,尤以学科学的为多。别的事做不到,若做几篇文章,讲讲科学,或者还是可能的事。”这是1914年夏间发生的事,当时参与的同学有任鸿隽、杨杏佛、胡明复、秉志、赵元任、周仁等人。

这一年6月10日,刚刚大考完毕,十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大家热情激扬,当晚草拟《科学》

杂志的简章,并且还深谋远虑地进行筹划。“当时因见中国发行的期刊,大半有始无终,所以我们决议,把这事当做一件生意做去。出银十元的,算作一个股东。由许多股东在后监督,自然不会半途而废了。”

随之他们意识到,“仅仅一个期刊,要想达到这宗旨,岂不是梦想”。后来社员中就有人正式提议改组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遂于1915年10月宣告成立。

此后,《科学》杂志在迄今90多年的历史中,曾两次停刊,两次复刊。而中国科学社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