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短评》注释

《战争短评》注释

《战争短评》注释  

 

 

[10]“战争短评”是弗·恩格斯大量的军事著作的一部分,在这里,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了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事件。“战争短评。”包括59篇紧密联系的军事评论文章,其中40篇的标题是“战争短评”(每篇加编号),其余则用各种不同的标题。

撰写论述普法战争的文章的直接原因是,“派尔-麦尔新闻”的撰稿人之一梯布林(塔朗)建议马克思向该报投寄军事通讯。马克思把这个建议转给恩格斯。恩格斯把头三篇文章寄给马克思,由马克思看了后转寄给编辑部。至于以后的文章,恩格斯为了使它们及早发表,就直接寄给“派尔-麦尔新闻”编缉部。

恩格斯评论普法战争的文章都是紧随着所发生的事件写的。恩格斯仔细地研究了他所能得到的有关战事的一切资料,如英国、德国和法国报刊的消息,法国和德国的最新电讯。尽管这些消息不完整而且互相矛盾,恩格斯在文章中除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对个别细节叙述得不确切外,仍然能够描述出战争的真实过程。

恩格斯在开始写“战争短评”时预定每周两篇;但是头三篇文章一发表,引起了读者很大兴趣和整个报界注意,以后“派尔-麦尔新闻”的编辑格林伍德便建议恩格斯不限数量地为该报寄稿;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恩格斯每周写三篇甚至四篇文章。

格林伍德不止一次地未经恩格斯的同意修改他的文章。恩格斯在他的信中曾指出,“战争短评(三)”中的各种军语曾被任意修改,而这些修改证明格林伍德不懂军语;“战争短评(十三)”中还加了最后一段(见注44)。

“战争短评”是从1870年7月29日至1871年2月18日在“派尔-麦尔新闻”上发表的;除了头三篇著名《Z.》以外,其余各篇都没有署名,而且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些文章的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关于普法战争的文章极受欢迎。许多报刊都在自己的评论中转述了这些文章的内容。从此恩格斯在他的朋友中间就有了“将军”的绰号。

恩格斯在世时,他的关于普法战争的文章没有再版。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之一维·阿德勒保存的“派尔-麦尔新闻”的剪报(每篇剪报的右上角或左上角都有恩格斯的亲笔签名),许多年以来都没有让广大读者知道。在维·阿德勒死后过了几年,即在1923年,恩格斯的文章才被编成以“战争短评”为总标题的英文单行本在维也纳石印出版。“战争短评”的俄文本在1924年第一次出版。

“派尔-麦尔新闻”(《The  Pall  Mall  Gazette》)是1865年至1920年在伦敦出版的日报,在六十至七十年代采取保守派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0年7月至1871年6月曾同这家报纸保持联系。

该报除了刊载恩格斯关于普法战争的文章外,还刊载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并摘要地刊载第二篇宣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派尔-麦尔新闻”有一段时期曾经是“伦敦唯一没有被收买的报纸”。但是在1871年6月底,该报参加了资产阶级报刊因巴黎革命而发起的反对共产国际的总的诽谤运动。这种情况迫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该报断绝了一切联系。——第11页。

[11]北德意志联邦是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取得胜利以后,于1867年建立的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国家,它代替了已经解体的德意志联邦(见注29)。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有19个德意志邦和3个自由市,它们在形式上都被承认有自治权。北德意志联邦的宪法保证普鲁士在联邦中居统治地位:普鲁士国王被宣布为联邦元首和联邦武装部队总司令,并被授予指导对外政策的权力。在普选权基础上产生的联邦国会的立法权受到严格限制:它所通过的法律要经过成员反动的联邦会议的同意和联邦元首的批准才能生效。原来在联邦以外的巴伐利亚、巴登、维尔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德在1870年加入了联邦。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在德意志的国家统一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1871年1月,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北德意志联邦就不再存在了。——第13页。

[12]恩格斯指的是1864年普鲁士同丹麦战争归普鲁士统治然后并入普鲁士的什列斯维希公国和劳恩堡公国,以及普鲁士在1866年普奥战争胜利后并吞的汉诺威王国、黑森—加塞尔选帝侯国、拿骚大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霍尔施坦公国以及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斯塔德部分领土。——第13页。

[13]普鲁士的后备军制度是把在正规军中服满现役和规定的预备期限的年龄较大的应征人员(27—32岁)编成一支武装部队的制度;在后备军中的服役期为5年。后备军制度最初是在1813—1814年在普鲁士出现;后来德国其他各邦和奥地利也实行了这种制度。在平时后备军各部队只进行几次集训,在战时后备军则应当担负后方勤务和警备勤务。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时期,后备军被用来和正规部队共同作战;在战时,40岁以下的成年人都要参加后备军。——第13页。

[14]多管炮或称霰弹炮是一种装在沉重的炮架上的多管连射武器。在1870—1871年,法军装备的多管炮有25个身管,可以利用专门的机械连续进行发射。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多管炮构造不完善,不适于野战中使用。——第14页。

[15]朱阿夫是法国的一种轻步兵(“朱阿夫”的称呼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一个部落的名称)。朱阿夫兵最初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由阿尔及利亚当地居民组成的殖民地部队,后来由法国人组成,但是保持原先的东方服饰。

土尔科即阿尔及利亚猎兵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编成的一种法国轻步兵,除了军官和部分军士以外,由阿尔及利亚的土著居民组成。——第14页。

[16]法国国民自卫军按照1868年的法令分为流动国民自卫军和地方国民自卫军。流动国民自卫军是由那些没有服现役和预备役的适龄的应征人员组成,其使命是担负边防、后方勤务和警备勤务。到1870—1871年普法战争开始时,流动自卫军的编组工作还没有展开;在战争期间编入流动国民自卫军的包括20到40岁的人员。

地方国民自卫军由免服现役的人员和年岁较大的应征人员组成。

在法国正规部队被击溃以后,国民自卫军组成法国武装力量的核心。1872年国民自卫军被解散。——第15页。

[17]恩格斯的这一预见也像他对军事事件可能的进程的其他许多预测一样,完全被证实了。恩格斯所指的这一地区在8月初成为普法战争最初几次大会战的战场(见本卷第31—35页“普军的胜利”一文)。——第19页。

[18]法国和皮蒙特对奥地利战争时期,法国和皮蒙特军队于1859年6月24日在索尔费里诺(意大利北部)会战中击败了奥地利军队。奥地利军队在索尔费里诺的失败决定了有利于法国和皮蒙特的战争结局。恩格斯在“索尔费里诺会战”、“历史的公断”和“索尔费里诺会战”的几篇文章中分析了会战的进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448—461页)。——第20页。

[19]指格·卡迪纳耳·冯·维德恩“莱茵河和莱茵河战局。对莱茵河地区和邻近的德法地区的军事地理和战术的研究”1869年柏林版(G.Cardinal VonWiddern.《Der  Rhein  und  die  Rheinfeld-Züge.Militair-geographische  und  Operations-Studien  im  Bereich  des  Rheins  und  der  benachbarten  deutschen  und  französischen  Landschaften》.Berlin,1869)。——第20页。

[20]“时报”(《Le  Temps》)是保守派的日报,法国大资产阶级的机关报;从1861年至1943年在巴黎出版。该报反对第二帝国,反对同普鲁士作战;在第二帝国复灭后支持国防政府。——第22页。

[21]恩格斯指1870年8月5日“泰晤士报”的社论,这篇社论转述了恩格斯于1870年8月2日发表的“战争短评(三)”中的一系列论点,但没有注明来源。

“泰晤士报”(《The  Times》)是英国保守派最大的日报,1785年创刊于伦敦。——第26页。

[22]在1870年8月4日的维桑堡会战中,普鲁士王储指挥的德军第三军团的3个军,利用法军兵力分散的弱点,进攻并击溃了数量上比他们少得多的杜埃指挥的法军一个师(属麦克马洪第一军)。这次胜利为德军打通了向亚尔萨斯前进的道路。——第29页。

[23]沙斯波式步枪是一种后装枪,以它的发明者的名字命名;1868年法军装备了这种枪;在当时来说它的特点是战斗性能好。——第29页。

[24]维尔特(亚尔萨斯)会战是普法战争中最初的大规模会战之一,这次会战发生在1870年8月6日,结果是麦克马洪指挥的法军遭到了失败。——第31页。

[25]马振塔会战在法国和皮蒙特对奥地利的战争中,法军于1859年6月4日在通米兰的要冲中击败了奥军,攻占了马振塔,然后进入米兰;奥军由于在马振塔战败不得不撤出伦巴第的大部分地区。恩格斯在“军事事件”、“奥军的失败”和“马振塔会战”等文中论述了这次会战的进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418—434页)。——第32页。

[26]在1870年8月6日福尔巴赫(洛林)会战中,普军击溃了由弗罗萨尔将军指挥的法军第二军。在历史文献中,福尔巴赫会战也称为施皮歇恩会战。恩格斯在后来也使用后一名称。——第33页。

[27]指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一个战例。奥地利军队在1866年7月3日萨多瓦会战失败以后退向奥里缪茨(捷克称作:奥洛摩茨),企图以此诱使普军不向维也纳进攻。这个计划没有成功,因为普军派出掩护部队对付奥里缪茨后,向奥地利首都进攻。——第38页。

[28]恩格斯指由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组成的流动自卫军巴黎各营的反波拿巴行动;这次行动是在1870年8月初发生在夏龙兵营。——第39页。

[29]德意志联邦是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成立的德意志各邦的联盟,最初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联邦既没有统一的军队,也没有财政经费,保存了封建割据的一切基本特点;它的唯一的中央机关是以奥地利代表为会议主席的联邦议会,联邦议会拥有有限的权力,是反动势力镇压革命运动的工具。德意志联邦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瓦解,于1850年恢复。联邦在1866年普奥战争期间彻底解体,后来由北德意志联邦(见注11)代替。——第40页。

[30]法军在福尔巴赫和维尔特的失败,暴露了第二帝国制度的腐朽,因此1870年8月7—9日在巴黎、里昂、马赛和其他城市都发生了人民群众反政府的行动。8月9日在巴黎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工人占多数的大量示威群众包围了立法团的大厦,要求成立共和国并武装人民。政府为了驱散示威游行,调用了大量宪兵和正规部队。为了对付革命的威胁,组成了以八里桥为首的包括极端的波拿巴主义者的政府代替奥利维耶内阁。资产阶级共和党人和立法团的“左派”议员(费里、甘必大等人)由于害怕人民革命的前景,拒绝支持人民群众的行动,实际上是帮助维护波拿巴制度。——第46页。

[31]指1793—1794年雅各宾专政时期,革命政府——社会拯救委员会(卡诺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采取的改组法国军队的工作。被派去进行军队改组工作的国民公会委员在这次改组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按照1793年8月23日国民公会关于全民武装的法令,革命军队的数量到1793年底急剧增加,超过了60万人;当时把志愿兵各营同正规军队合并,任用有才干的、在士兵群众中有威信的人代替旧的指挥人员,雅各宾政府大规模地生产武器和弹药供应军队。所有这些措施使法军得以节节胜利,并且到1794年春天肃清了法国国土上的干涉军。——第51页。

[32]恩格斯指1870年8月14日在麦茨以东发生的科龙贝-努伊会战(又称博尔尼会战)。“战争短评(十一)”对这次会战作了详尽的叙述(见本卷第66—69页)。——第54页。

[33]马尔斯-拉-土尔会战(在后面第146页称为维昂维耳会战)发生于1870年8月16日。这次会战的结果,德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麦茨开始的退却,然后截断了它的退路。——第58页。

[34]“世纪报”(《Le  Siècle》)是自由主义共和派的一家日报,从1836年至1939年在巴黎出版;1870年至1871年在巴黎和图尔同时出版,后来又在波尔多出版。——第59页。

[35]自由射手(法文francs-tireurs),即志愿游击队员,他们分成小股队伍,参加抗击敌军对法国的侵犯。自由射手队伍最初是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同反法同盟作战时期,当敌军侵入法国时建立的。1867年,法国开始组织自由射手协会。在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领土以后,协会会员根据专门的指令拿起了武器。当法国正规军被击溃并被困于各要塞的时候,自由射手队伍的数量大大增加了。——第60页。

[36]在1806年10月14日的耶拿(绍林吉亚)会战中,拿破仑第一指挥的法国军队击溃了普军一部。在同一天,拿破仑手下的达武元帅的军队在奥埃尔施太特击败了普军主力。随后法军对两支败军进行追击,俘虏了绝大部分普军,从而迫使普鲁士向拿破仑法国投降。——第62页。

[37]恩格斯引用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关于1870年8月18日德军在格腊韦洛特战胜法国莱茵军团的电报。格腊韦洛特会战(历史文献上又称圣普里瓦会战)后,莱茵军团被困于麦茨。——第64页。

[38]“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chester  Guardian》)是英国资产阶级日报,自由党的机关报;1821年创刊于曼彻斯特。——第66页。

[39]波拿巴远征意大利时期(1796—1797年),法军一部于1796年6月围攻由奥地利守备部队防卫的曼都亚(意大利北部),而法军的主力则去对付企图替要塞解围的奥军。1796年9月,被波拿巴击溃的武尔姆泽尔的奥军躲在曼都亚;经过长期围攻和封锁以后,该地守军由于没有必需的粮食储备被迫于1797年2月投降。

在拿破仑法国同第三次欧洲各国同盟战争期间,由于拿破仑第一进行巧妙的机动,马克指挥的奥军于1805年10月在乌尔姆要塞被围,并且被迫投降。——第70页。

[40]“旗帜报”(《The  Standard》)是英国保守派的日报,1827年创办于伦敦。——第72页。

[41]1806年10月在耶拿和奥埃尔施太特取得胜利以后,拿破仑第一的先头部队抢在退却的普军前面,使他们不能到达施特廷(波兰称作:兹杰辛)和渡过奥得河;在这次战役中,被击溃的普军的残部被迫投降。——第75页。

[42]色当在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一地区的南部边境;正如恩格斯所预见的,普军于1870年9月1—2日在这里击败了法国的麦克马洪军团,并切断了它的退路,迫使它投降。可见,恩格斯不仅预言了法军在色当惨败的可能性,而且相当准确地判断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第75页。

[43]“阿尔及利亚人”或“非洲人”,在法国是指那些在镇压争取独立的阿尔及利亚各部落的殖民战争中官运亨通的将军和军官。麦克马洪曾经积极参加这些战争,在战争中法国指挥官对阿尔及利亚各部落广泛地采取了残酷屠杀当地居民的野蛮袭击的战术,背信弃义地破坏所签订的协定,完全不顾一切作战规则,并且不承认对方具有交战一方的权利。——第76页。

[44]在本文的后面,“派尔-麦尔新闻”的编辑格林伍德曾加了以下一段话:“很可能,对斯特拉斯堡的围攻不久将以这个要塞的投降而告终。看来,德军已十分认真地行动起来。到昨天早晨为止,来自克尔方面的炮击已经昼夜不停地继续了三天三夜。同时,普军已经把自己的前哨推进到距要塞500—800码的地方。军火库已被烧毁,有几门刚刚进入阵地的重炮也将立即向这个地段射击。”这段话本版已经删去。

恩格斯在1870年9月4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指出,格林伍德为了填满篇幅,在本文中添加了“几行关于围攻斯特拉斯堡的毫无意义的话。一有适当机会,我将就这一点写一篇文章,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恩格斯的这一意图在“战争短评(十七)”一文中实现了(见本卷第99—102页)。——第77页。

[45]第六次欧洲各国反法同盟的战争期间,拿破仑第一在郎城会战和奥布河岸阿尔西会战战败以及对他作战的布吕歇尔军队同施瓦尔岑堡军队会合以后,曾于1814年3月试图绕到同盟国军后方,用主力截断他们同莱茵河的交通线,以阻止同盟国军向巴黎推进。但是,同盟国军由于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拿破仑的军队,而且深知巴黎对拿破仑制度的不满已经成熟,便继续向法国首都进攻,并于1814年3月31日占领了它,这就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崩溃。——第78页。

[46]正如恩格斯所预言的,德军第三军团和第四(麦士)军团尾随麦克马洪的夏龙军团向北推进,夏龙军团被逼到色当,在受包围后被迫投降。——第79页。

[47]1830—1831年波兰争取解放的起义期间,波兰起义者同沙皇军队于1831年3月31日(18日)在离华沙不远的丹贝-韦耳克村进行会战,结果波兰人获胜;沙皇军队损失惨重,被迫退却。波兰人在丹贝-韦耳克村的胜利,迫使沙皇军队的司令官吉比奇放弃了渡过维斯拉河的计划。——第85页。

[48]努瓦尔战斗发生在1870年8月29日(星期一),是北德意志第十二军和法军第五军的前卫部队之间的一次战斗。

在1870年8月30日博蒙会战中,北德意志第四军、第十二军和巴伐利亚第一军击溃了德·法伊将军指挥的法军第五军(属麦克马洪的夏龙军团)。这两次战役是普军对麦克马洪军团采取军事行动的两个阶段,这次军事行动以麦克马洪军团在色当被击溃而结束。——第85页。

[49]恩格斯指1870年8月31日—9月1日莱茵军团企图从麦茨向东北方向突围的一次失败的尝试。这几次战斗被称为努瓦斯维耳会战,结果是双方仍然留在原来的阵地上。——第89页。

[50]指1870年9月1日普鲁士第三、第四军团同麦克马洪的夏龙军团之间的最后一次会战,会战的结果,法军被普军围歼。9月2日法军司令官在投降书上签字,根据这个投降书,以拿破仑第三为首的8万多名官兵和将领都成了俘虏。

色当惨败加速了第二帝国的复灭,并使法兰西共和国于1870年9月4日宣告成立。

随着法国正规军的消灭和共和国的成立,当普鲁士的军阀、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掠夺野心暴露得十分明显的时候,从普鲁士方面来说,战争已经完全失去防御性质。从这时候起,国际无产阶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织支援法国抵御普鲁士入侵者。马克思在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篇宣言(见本卷第285—294页)中分析了关于战争性质的改变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的任务的问题。——第89页。

[51]但泽(格但斯克)在拿破仑第一对欧洲各国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曾经两次遭到围攻。

1807年3—5月,拿破仑对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由普军和俄军联合部队组成的但泽守军对围城的法军的一个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另一支俄国部队曾试图去解围以支援守军行动。由于军火不足,在守军自由退出要塞的条件下,但泽投降了。

1813年初,参加第六次欧洲各国反法同盟的俄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包围了拿破仑军队所占领的但泽,但在通往该城的要冲遭到了顽强抵抗。但泽抵抗了将近一年,经受了三次正规围攻,最后被迫投降。——第95页。

[52]意大利(又称威尼斯)四边形要塞区是意大利北部维罗那、列尼亚哥、曼都亚和培斯克拉四个要塞所组成的极为坚固的筑垒阵地。在十九世纪战争中,四边形要塞区作为军队作战的基地曾起过很大作用。在1848—1849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维罗那由于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并掩护通往奥地利的道路,曾被拉德茨基指挥的反革命的奥军用来作为对皮蒙特军队作战的主要基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213—220、264—269页)。——第95页。

[53]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时期,法国、英国、土耳其和撒丁的军队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俄国军队从1854年9月至1855年8月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第95页。

[54]角堡和冠堡是要塞主墙前面的辅助性的外部工事。——第95页。

[55]在反拿破仑法国的第七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第一的军队在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比利时)会战中,被威灵顿指挥的英荷军队和布吕歇尔指挥的普鲁士军队击溃。滑铁卢会战的失败使拿破仑帝国在1815年3月短时恢复后,终于最后崩溃。——第99页。

[56]恩格斯套用路易-拿破仑于1852年10月9日,在全民投票和宣布成立法国第二帝国以前不久,在波尔多发表的演说中的话;路易-拿破仑为了博取民众的同情,蛊惑性地宣称:“帝国——这就是和平”。——第103页。

[57]恩格斯指下列事件: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奥地利在1848—1849年意奥战争中对皮蒙特军队取得的胜利;奥军在镇压1848—1849年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时遭到的一连串失败;1849年沙皇政府派到匈牙利援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俄军的行动;普鲁士为了镇压1849年巴登—普法尔茨起义面对南德意志进行的武装干涉。——第103页。

[58]军队中的代役制在法国广泛地推行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它是有产阶级特权之一,使富人都可以付出一定的代价为自己雇佣代役人而免服兵役。在十八世纪末叶法国革命时期曾经禁止代役,然而拿破仑第一又重新使它合法化。在1855年4月军队中的代役制曾作了修改:按照新法,代役人如果不是被征者的近亲,就由国家机关选定,代役款项则列入“军队补贴”特别基金。1868年的法律肯定了已有的代役制。1872年法国的代役制被废除了。——第103页。

[59]指1859年4月29日—7月8日的法国和皮蒙特对奥地利的战争。战争是由拿破仑第三发动的,他企图在“解放”意大利的旗帜下,通过胜利的“局部”战争掠夺领土并巩固法国波拿巴制度。意大利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希望通过战争实现在皮蒙特的萨瓦王朝的统治下的意大利统一。奥军在马振塔和索尔费里诺失败(见注25和注18)以后,拿破仑第三由于害怕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发展和不愿意促使意大利统一,同奥地利单独缔结维拉弗兰卡初步和约。战争结果,法国获得萨瓦和尼斯,伦巴第并入撒丁王国(皮蒙特)。威尼斯省在1866年以前一直由奥地利人统治。——第104页。

[60]1850年普奥关系因争夺德国霸权而尖锐化,因此普鲁士军队进行了动员。由于这次动员所暴露出来的军事制度的严重缺点、普鲁士军队的落后的武器装备以及在德国的冲突中支持奥地利的俄国的坚决反对,普鲁士不得不放弃军事行动,向奥地利投降(1850年奥里缪茨协议)。

恩格斯把普鲁士的这次外交失败讽刺为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罗马人在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的失败。萨姆尼特人战胜了罗马军团并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战败军的奇耻大辱。“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即遭受极大侮辱的意思。——第105页。

[61]指1860年2月普鲁士议会下院(众议院)的资产阶级多数派拒绝批准陆军大臣冯·罗昂提出的军队改组计划。但是政府不久设法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准了“保持军队战斗准备”的拨款,并把这笔款项用于实现预定的军队改组。1862年3月,当下院的自由派多数再度拒绝批准军费时,政府解散了议会并决定进行新的选举。1862年9月底,反革命的俾斯麦内阁组成。它在同年10月解散了新选出的议会,并且着手实行军事改革,不经过议会的批准就开支这笔款项。——第106页。

[62]丹麦战争是1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以普鲁士为霸主统一德国的重要阶段。俾斯麦的容克地主政府企图把隶属于丹麦、但主要居民为德国人的什列斯维希公国和霍尔施坦公国归并普鲁士,加强普鲁士在德国的影响,压服自由资产阶级反对派。奥地利参加了这场战争,它和普鲁士一样,也企图侵占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战争以丹麦失败而结束。什列斯维希和霍尔施坦被宣布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共管,1866年奥普战争后并入普鲁士。——第106页。

[63]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巴黎在塞纳省省长欧斯曼的领导下大规模地进行城市重新设计和改建的工程;这项工程的目的除了使贵族区设备完善外,还要扩建原有的街道、修建新的笔直大街,以便在人民起义时便于军队行动和使用炮兵。欧斯曼及其部属肆无忌惮地不断窃取这项工程的经费。——第107页。

[64]恩格斯指1860年初写成并在当时以单行本出版的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的备忘录“论法军的战术”(《Ueber  die  Kampfweise  der  Franzosen》)。——第112页。

[65]指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拿破仑法国的欧洲各国同盟战争(1813、1814年和1815年)历史中的下列事件:1814年3月31日在俄普军队战胜保卫巴黎的法军后,巴黎投降;1815年7月3日巴黎未经战斗即向英军和普军投降。——第116页。

[66]1870年9月19日,法军第十四军在杜克罗将军的指挥下出击,企图阻止德军攻占巴黎南面的重要高地。小比塞特尔和夏提荣附近的战斗,以法军失败和溃退以及普军完成对巴黎的包围而结束。——第116页。

[67]国防政府代表法夫尔和俾斯麦于1870年9月19日和20日在上梅宗和费里埃尔举行谈判。俾斯麦提出下述要求作为停战条件:交出比奇、土尔和斯特拉斯堡,保持对巴黎的包围或者交出巴黎的一个堡垒,继续保持麦茨地区的军事行动。俾斯麦还要求把亚尔萨斯和洛林的三分之一地方割让给德国作为缔结和约的条件。在法夫尔拒绝接受这些要求后,谈判即告破裂。——第120页。

[68]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在平时一个军区的全部军队统一归一个军事长官(称为军长)指挥,这个军事长官可以用这些军队来维持现存制度和镇压群众的革命发动。但是在军队的配置、组织和训练等问题上,他的职权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在战时才编成固定的军和军团,这就造成了大部队的组织不严密并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准备。——第125页。

[69]指泰·拉瓦累“法国的疆界”1864年巴黎版(Th.Lavallée.《Les  frontières  de  la  France》.Paris,1864)。——第126页。

[70]里昂军团是报刊上对在里昂编成的法军第二十四军的称呼。后来这个军编入布尔巴基的东方军团(卢瓦尔第一军团)。——第131页。

[71]恩格斯指特罗胥的著作:“一八六七年的法军”1867年巴黎版(《L’Armée  francaise  en  1867》.Paris,1867)。——第131页。

[72]这些材料发表在1864年3月“普鲁士王国统计局杂志”第3期(《Zeit-schrift  des  königlich  preussischen  statistischen  Bureaus》№3,März  1864)。——第132页。

[73]“全民武装”是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阶级的军事文献以及官方文件中对普鲁士军队的通称。正如恩格斯多次指出的,普鲁士军队绝不是“全民武装”;它同人民群众是敌对的,是普鲁士资产阶级—容克地主阶级国家的侵略政策的工具。恩格斯在“普鲁士的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党”(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6卷第41—87页)这一著作中详尽地分析了普鲁士军事制度问题。——第132页。

[74]在普鲁士军队中,由平时因各种原因缓服现役的适龄人员组成的那一部分预备兵员,叫做补充兵;补充兵(服役期规定为12年)在战时作补充军队之用。——第132页。

[75]指1808年反对拿破仑统治的西班牙起义。这次起义成为1808—1814年西班牙人民反对法国占领者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开端。在反对拿破仑军队的斗争中,西班牙人特别广泛地采用了游击战术。——第138页。

[76]“每日新闻”(《The  Daily  News》)是英国的自由派报纸,工业资产阶级的喉舌;从1846年至1930年以这个名称在伦敦出版。——第140页。

[77]指十八世纪拆除的旧城防工事的界线,工事所在的地方都已修了林荫道。——第141页。

[78]司法厅(Palais  de  Justice)是巴黎的法院大楼。——第141页。

[79]宗德堡(现名森纳堡)是1864年普奥对丹麦战争(见注62)时控制通往阿尔森岛的渡口的杜佩尔筑垒阵地上的一个据点。经过长时间的围攻,普鲁士军队于1864年4月18日占领了杜佩尔阵地,迫使丹麦军队退到阿尔森岛。争夺杜佩尔阵地的战斗表明,炮兵在围攻中的作用增大了。——第142页。

[80]指1861—1865年的美国国内战争。——第153页。

[81]指北部各州的军队夺取南军的两个最重要的据点维克斯堡(密西西比州)和里士满(弗吉尼亚州,南部同盟的首府)的军事行动。在1862—1863年,北军不止一次地试图夺取维克斯堡,但是,直到1863年7月1日,在陆军部队和江河舰队的协同下经过猛烈的炮击才攻克这个要塞的一个多面堡。1863年7月3日维克斯堡投降。

北军于1862年4月第一次试图攻占里士满,结果在通往该城的要冲的几次会战中遭到失败。第二次围攻里士满是在1864年5月北部各州的全部军队发动总攻势的时候。驻守里士满的南部各州的军队利用里士满附近的营垒一直抵抗到1865年4月该城被格兰特将军的军队攻陷。——第153页。

[82]在西班牙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期间,朗恩元帅指挥的法军的一个军于1808年11月23日在土德拉(西班牙北部)会战中利用西班牙军队兵力分散的弱点击败了他们。被击溃的西班牙军队的残部退往萨拉哥沙。——第154页。

[83]指1809年奥地利和法国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迫使拿破仑第一从西班牙调回近卫军和骑兵;1809年7月5—6日奥军在瓦格拉姆附近的战败使奥地利在整个战争中失败了。按照1809年10月法国和奥地利签订的雪恩布龙和约,奥地利丧失了很大一部分领土,并且实际上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第155页。

[84]为了在市区街道上建立第三点防线以防敌军突破堡垒线和墙垒线,1870年9月在巴黎成立了以昂·罗什弗尔为首的“街垒委员会”。委员会发动在巴黎街道上构筑防御工事——街垒和战壕,但是这些工事在被围期间没有被利用。——第156页。

[85]恩格斯指1870年9—10月巴赞和俾斯麦之间的停战谈判,10月24日谈判破裂;大约同一个时候,国防政府和俾斯麦也在准备根据英国关于和解的建议谈判;1870年11月1—6日梯也尔和俾斯麦在凡尔赛进行了谈判,最后毫无结果。——第157页。

[86]指普鲁士在1864—1866年兼并新领土以扩大版图之前原有的省份,即东普鲁士、西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西里西里、波兹南、萨克森、威斯特伐里亚和莱茵省。——第157页。

[87]指1870年9月中旬被派往图尔组织地方力量抵抗德军侵入并沟通对外关系的国防政府代表团(其成员有格累-比祖安、克莱米约和富里雄)。自1870年10月初到战争结束时止,代表团由陆军部长兼内务部长甘必大领导。图尔代表团的活动旨在建立和装备大量新的军队。1870年12月初代表团迁往波尔多。——第158页。

[88]水上波兰人(Wasserpolacken)是十七世纪以来对居住在上西里西亚并以在奥得河上放送木材为生的波兰人的称呼;后来,这个称呼专指那些几百年来一直受普鲁士统治的上西里西亚的波兰居民。

马祖尔人是居住在波兰东北部和从前的东普鲁士南部的波兰人。尽管当局奉行强制日耳曼化的政策,居住在从前的东普鲁士地区的波兰马祖尔人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历史文献中曾流行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居住在东普鲁士的马祖尔人已经失去了同波兰民族的一切联系。——第160页。

[89]巴登的Freischaaren是1849年德国南部和西部为了维护帝国宪法而举行起义时期加入巴登—普法尔茨革命军抗击侵入普法尔茨和巴登的普鲁士军队的志愿部队。巴登和普法尔茨的志愿部队没有严密的组织,尤其突出的是纪律松弛和缺乏良好的军事训练。恩格斯曾参加维利希指挥的志愿部队作战,这支部队由工人组成,以纪律严明、战斗力强著称。恩格斯曾在“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7卷第127—235页)这一著作中详尽地评述了巴登—普法尔茨革命军的志愿部队。

1861年7月21日在马纳萨斯(离华盛顿30公里)附近的布尔河上发生了美国国内战争(1861—1865年)的第一次大会战。北军在这次会战中被南部各蓄奴州的正规军击败,因为北军是由缺乏训练的志愿兵组成的,其中多数人入伍才几个月。

不列颠志愿军是1859—1861年在英国建立的一种地方武装。根据1863年关于组织志愿兵部队的法律,志愿兵必须经过30次以上的操练,并且只有在敌人侵入英国时才应征入伍。恩格斯在有关志愿军的文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15卷)中曾批评他们军事组织糟糕、军官素质低劣以及训炼制度不好。——第162页。

[90]吉德是欧洲许多国家军队中专门担任军队向导的部队;在第二帝国时期以及拿破仑第一时代,在法国军队中,吉德担任司令部的警卫勤务,同时是皇帝的私人卫队。——第165页。

[91]在1813年10月16—19日的莱比锡会战中,拿破仑第一的军队败于第六次反法同盟参加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和瑞典的联军。这次胜利的结果使德国完全摆脱了拿破仑的统治。——第166页。

[92]1870年9月4日第二帝国的制度复灭后,巴赞不坚决从麦茨突围,而在同年9—10月间开始直接同俾斯麦谈判(见注85),企图使德军解除对麦茨的包围并利用被围困在麦茨的军队去恢复帝国。俾斯麦提出要前摄政皇后承认把亚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作为先决条件。当时流亡在英国的欧仁妮拒绝接受俾斯麦的条件后,谈判即告中断。——第167页。

[93]墨西哥远征是1862—1867年法国最初同西班牙和英国一起,对墨西哥进行的武装干涉;它的目的是镇压墨西哥革命并使墨西哥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英国和法国还企图占领墨西哥,利用它作为自己站在奴隶占有制的南部一边干预美国国内战争的跳板。虽然法军占领了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并宣布成立以拿破仑第三的傀儡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为皇帝的“帝国”,但是由于墨西哥人民进行了英勇的解放斗争,法国干涉者遭到了失败并被迫在1867年把军队撤出了墨西哥。法国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墨西哥远征,使第二帝国蒙受了惨重的损失。——第167页。

[94]恩格斯指1870年秋天在布鲁塞尔匿名出版的拿破仑第三写的小册子“一八七○年的战局。论色当投降的原因。一个临时参加总司令部工作的军官的著作,附有战区图和作战图”(《Campagne  de  1870.Des  causes  qui  ont  amené  la  capitulation  de  Sedan.Par  un  Officier  attaché  à  l’Etat-Major  Général,avec  les  plans  de  la  place  et  de  bataille》.)。——第169页。

[95]“约瑟夫国王有关政治和军事问题的回忆录和通信集”1854年巴黎版第4卷第425页(《Mémoires  et  correspondance  politique  et  militaire  du  roi  Joseph》.Paris,1854,t.IV,p.425)。——第172页。

[96]阿尔卡迪亚村女或阿尔卡迪亚牧女是对幼稚无知、无所用心的人的讽刺性的称呼;这个用语来源于古代伯罗奔尼撒的一个地区的名称——阿尔卡迪亚,据希腊神话说,该地居民异常天真淳朴。——第172页。

[97]指英国人在英国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时期(1775—1782年)的立场;在这次战争中曾展开了群众性的游击运动和志愿民军(美洲开拓者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活动。——第178页。

[98]1867年11月3日在门塔纳附近,法国军队协同教皇雇佣警卫军打败了为把教皇领地重新并入意大利而向罗马进军的加里波第军队;加里波第军队的战败成为反动势力更加猖獗的信号。——第179页。

[99]1857—1859年印度发生了反对英国统治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这次起义是1857年春在孟加拉军队中由当地居民组成的所谓西帕依部队发动的,起义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极其广大的地区。起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和城市贫苦的手工业者。当地封建主所领导的这次起义,由于印度的封建割据状态、宗教和种姓的分歧以及殖民者的军事技术优势,遭到了失败。——第179页。

[100]1870年11月9日在奥尔良附近的库耳米耶会战中,卢瓦尔军团的新编第十五军和第十六军在奥雷耳·德·帕拉丹将军统一指挥下,击败了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冯·德尔·坦恩将军指挥的巴伐利亚第一军。——第181页。

[101]指1814年拿破仑帝国复灭后和1815年拿破仑短期重掌政权而被再次推翻后,法国被迫同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法同盟的参加国——英国、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签订的两个条约。

根据1814年5月30日缔结的巴黎和约,法国几乎丧失了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征服的全部土地,除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境上的一些小块的领土外,回复到1792年1月1日的疆界。

根据1815年11月20日缔结的巴黎和约,法国丧失了1814年巴黎和约保留下来的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境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据点。为了巩固复辟的波旁王朝的君主制度,法国东北部的边境要塞由15万同盟国军队驻守到1818年底。——第185页。

[102]1840年7月15日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和土耳其在没有法国参加的情况下,在伦敦签订了关于援助土耳其苏丹反对法国所支持的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利的协定,结果产生了法国同欧洲各国同盟战争的危险,但是路易-菲力浦国王未敢发动战争并且放弃了对穆罕默德-阿利的支持。——第185页。

[103]破坏炮队是一种攻城炮队,它的使命是破坏炮眼和击毁被围要塞的火炮。——第188页。

[104]恩格斯指1870年11月初由于俄国声明废除1856年的巴黎条约(1856年3月30日克里木战争的参战国——法国、英国、撒丁、土耳其、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一方,俄国为另一方——签订的和约)中有关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条款而产生的外交危机。俄国的这一行动曾得到俾斯麦政府的支持,后者指望用这个办法使沙皇政府对普法媾和条件采取有利于它的立场。英国和奥匈帝国曾对修改巴黎条约表示抗议,但无法有效地阻止俄国的要求。1871年1—3月俄国、英国、奥匈帝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国的代表在伦敦举行国际会议并于3月13日签订协定,废除了1856年巴黎条约的第十一条、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这样,就取消了关于禁止俄国和土耳其在黑海拥有舰队和要塞的规定,并恢复了俄国在这一地区的主权。——第188页。

[105]指1870年11月25日“派尔-麦尔新闻”第1805号发表的编辑部文章。——第194页。

[106]朱泽培·加里波第曾同他的儿子里乔蒂和梅诺蒂一起指挥国民自卫军部队和从1870年秋天起参加普法战争的拥护法兰西共和国的外籍志愿军部队。加里波第的军队并入佛日军团后,曾在法国东部进行积极的战斗。

加里波第的一支部队在他儿子里乔蒂的指挥下,从1870年11月19日起在夏提荣附近进行过历时两周的战斗,结果击败了德国后备军的一支部队。——第194页。

[107]“布鲁塞尔报”(《Journal  de  Bruxelles》)是比利时保守的僧侣的报纸,天主教集团的机关报;1820年开始出版。——第201页。

[108]“通报”(《Moniteur》)是法国日报“总汇通报”(《Le  Moniteur  universel》)的简称,1789年至1901年在巴黎出版。1799年至1869年是政府的正式机关报。巴黎被围困期间,该报在巴黎和图尔两地同时出版,后在波尔多出版,是甘必大领导的国防政府代表团的正式机关报。——第206页。

[109]在卢瓦尼—普普里(在奥尔良西北大约40公里)会战中,1870年12月2日,梅克伦堡公爵指挥集团军中的德国部队击败了法军卢瓦尔军团所属的、分别由尚济将军和索尼将军指挥的第十六军和第十七军。——第207页。

[110]指“柏林交易所信使报”(《Berliner  Börsen-Courier》)。它是一家日报,柏林交易所的报纸,1868年至1933年出版。——第214页。

[111]“每日新闻报”(《Die  Tages-Presse)是奥地利的日报,德国小资产阶级的人民党的机关报,从1869年起在维也纳出版。——第214页。

[112]格·亨·彼尔茨“元帅奈特哈德·冯·格奈泽瑙伯爵的生平”1865年柏林版第2卷(G.H.Pertz.《Das  Leben  des  Feldmarschalls  Grafen  Neithardt  von  Gneisenau》.Band.Berlin,1865)。——第217页。

[113]指在反拿破仑法国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对德国知识界的反对运动的参加者的迫害。大学生体操团体(早在反对拿破仑统治的解放斗争期间就已经成立并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的许多成员,反对德意志各邦的反动制度,组织政治性的示威游行,要求统一德国。1819年8月德意志各主要邦的大臣参加的卡尔斯巴德会议,通过了对参加这个运动的所谓“煽动者”的镇压措施。——第217页。

[114]指教皇警卫团。它是仿效朱阿夫兵(见注15)组织和训练的,并且由法国贵族青年的志愿兵组成。在意大利军队占领罗马并废除教皇的世俗权力之后,教皇的朱阿夫兵于1870年9月被调往法国,改编为“西方志愿军团”,并且在卢瓦尔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编成内参加了对德军的战斗。战争结束后,这个军团曾参与镇压巴黎公社,以后被解散。——第220页。

[115]见注79。——第235页。

[116]在维累尔-布雷顿讷的战斗(又称亚眠会战;恩格斯在“战争短评(二十九)”一文中曾用这个名称提到过这次会战,见本卷第199页)中,1870年11月27日法军北方军团在诺曼底被曼托伊费尔将军率领的德军第一军团击败。——第240页。

[117]“卡尔斯卢厄日报”(《Karlsruher  Zeitung》)是巴登政府的机关报,从1757年起在卡尔斯卢厄出版。——第241页。

[118]指“科伦日报”(《KöTlnische  Zeitung》)。这是德国的一家日报,自1802年起即以此名称在科伦出版,它反映保皇派自由资产阶级的立场;普法战争时,它积极支持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的沙文主义要求,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在巴黎公社时期,它要求武装镇压巴黎的革命。——第242页。

[119]恩格斯的推测完全被证实了。1871年1月15—17日,布尔巴基将军指挥的法军东方军团和韦德尔将军指挥的德军在伯尔福附近的利森河畔进行了决战。法军尽管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但没有能够取胜,并在会战后被迫开始退却,在退却过程中,布尔巴基军团被彻底击溃。恩格斯在“战争短评(三十七)”和“布尔巴基的复灭”两文(见本卷第254—255、274—277页)中叙述了这次会战(又称埃里库尔会战)和后来法军退却的情况。——第243页。

[120]1871年1月10—12日在法国西部的勒芒会战中,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指挥的德军击败了尚济将军指挥的法军新编的卢瓦尔第二军团。后者损失惨重,被迫退却。——第246页。

[121]指“普鲁士王国国家通报”(《Königlich-Preuβischer  Staats-Anzei-ger》)。这是德国的一家日报,普鲁士政府的官方机关报,该报从1851年到1871年用这个名称在柏林发行。——第249页。

[122]指克里木战争期间,因俄军于1854年5月开始对锡利斯特里亚采取军事行动,英法军队为援助多瑙河战区的土军,从他们在土耳其的第一个驻军地点——加利波利——向瓦尔那调动。这一计划没有实现,因为沙皇政府慑于已开始军事准备的奥地利与联军共同行动,不得不停止对锡利斯特里亚的围攻并将军队撤出多瑙河各公国。当时调往瓦尔那的联军部队后来曾被用于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第252页。

[123]亚·威·金累克“入侵克里木;入侵的开始和以后直到腊格伦勋爵逝世时的发展”,1863年爱丁堡和伦敦版第2卷第38—40页(A.W.Kinglake.《The  Invasion  of  the  Crimea;its  Origin,and  an  Account  of  its  Progress  down  to  the  Death  of  Lord  Raglan》.Vol.Ⅱ,p.38—40.Edinburg  and  London,1863)。——第252页。

[124]1871年1月19日,在法国东北部的圣昆廷会战中,哥本将军指挥的德军第一军团击败了费德尔布将军指挥的法军北方军团。这次失败使法军一蹶不振,从而结束了它在这一地区的积极活动。——第254页。

[125]恩格斯指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保皇派的叛乱。这次叛乱于1793年3月在万第省开始,后来又蔓延到布列塔尼和诺曼底两省。叛乱者主要是被反革命的神甫和贵族唆使和操纵的一部分当地农民。1795—1796年万第和布列塔尼的叛乱被平定,但在1799年和以后几年仍有人试图再次发动叛乱。——第257页。

[126]比桑瓦耳会战(又称蒙特列特会战或蒙瓦勒里安会战)是在巴黎被围4个月后于1871年1月19日发生的。这是特罗胥组织的从被围的巴黎的最后一次出击,其目的是要彻底摧毁国民自卫军的力量,挫伤它的士气并以此让居民和军队相信继续保卫巴黎是不可能的。这次出击缺乏应有的准备,出击时进攻部队的行动不协调,也没有必要的预备队。尽管法军表现很勇敢,但是出击在所有地点都被击退。——第258页。

[127]正如恩格斯预见的那样,东方军团在1871年1月15—17日埃里库尔会战失败后退却时,被压缩到瑞士边境,于2月1日被迫进入瑞士领土并放下武器。——第260页。

[128]“省报”(《Provinzial-Correspondenz》)是普鲁士政府的报纸,1862年在柏林创刊。——第262页。

[129]1870年9月布尔巴基奉麦茨法军司令巴赞的命令前往前摄政皇后欧仁妮的流亡地英国契泽耳赫斯特。当时巴赞已开始同俾斯麦谈判,企图利用麦茨被困的军队恢复帝国。此行的直接原因是法国冒险家雷尼埃分别向俾斯麦和巴赞声称,似乎欧仁妮已同意谈判并任命他为全权代表。但是布尔巴基的使命没有使波拿巴分子如愿以偿,因为欧仁妮不同意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第265页。

[130]指1871年1月28日俾斯麦和法夫尔签订的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国防政府不再抵抗普鲁士侵略者并且可耻地投降,这就出卖了法国民族利益;法国统治阶级当时不惜牺牲民族利益以求利用一切力量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在签订协定时,法夫尔同意了普鲁士提出的屈辱要求:在两星期内付清2亿法郎的赔款;交出大部分巴黎堡垒;交出巴黎军团的野炮和弹药。但是俾斯麦和法夫尔不敢把解除大部分由工人组成的巴黎国民自卫军的武装这一条列入协定。协定中规定在最短期间内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因为媾和问题应由国民议会决定。——第267页。

[131]见注87。——第268页。

[132]恩格斯指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军阀吞并法国领土亚尔萨斯和洛林的野心以及他们提出的巨额赔款的要求。——第270页。

[133]1871年2月19日,俾斯麦和法夫尔于1871年1月28日签订的停战协定期满(见注130)。尽管法国抵抗的手段并未穷尽,但是没有恢复对普军的军事行动。被国民议会正式任命为政府首脑的梯也尔,立即开始了媾和谈判,结果于2月26日在凡尔赛签署了俾斯麦强迫法国接受的初步和约的条件;后来在5月10日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了和约(见本卷第375页,以及注211和注458)。——第270页。

[134]勒-韦里埃尔(瑞士)协定是由接替布尔巴基担任东方军团司令职务的克林夏将军和瑞士军团总司令海尔佐克将军于1871年2月1日签订的;根据规定法军进入瑞士领土的条件的协定,法军必须向瑞士人交出武器、装具和弹药。——第227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