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都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比如说当年美国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谁都知道去西部是血与火的抗争,在那么残酷的条件下非死即伤即残即病,而从相对发达的美国东部城市涌向西部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对此,日本人总结到,这是因为那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感召的现象,如在这些东部城市最繁华的十字街头往往都有这么一架豪华马车,上头站着一个穿着高级裘皮的人,高举着路易十三之类的名贵酒,高声向众人说:想过上我这样的生活那就去西部
我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同志谈到我们的扶贫为什么常扶常贫,就是因为只有经济的感召,只注重生活底层的改善,而没有文化的感召。我们曾经到西部去,看到有些地方汉子们穿着救济给他们的棉袄棉裤,腰上系着一根绳子,整整齐齐的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在土坯墙下蹲着,端着一大碗救济粮熬的粥在那儿边喝边闲谈。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美好的生活是什么,怎么去追求、创造。江浙一带有一些有责任心的民营企业家用火车、汽车把这些人拉到了自己的工厂。看完生产线以后,好多人就逃走了。我们的政府把一些不适合人居住的地区里的人们疏散到平原,给了房子,给了土地,还有专家教劳动的技法,但很多人又陆陆续续回到自己贫困的家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物质扶贫、经济扶贫的时候,没有精神的扶贫、没有文化牵动,激励。
因此,又可以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定义是,文化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人们劳动的动力就是追求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没有目标,没有激励,为什么要远离故土到异地劳动呢?很多人来到北京,北京宜居吗?照我看不宜居。北京快乐吗?某种程度上说也不快乐。可北京是一个打拼的战场。一些上海文艺界的人非常感慨地说,人到北京才能成为中国的,人到美国才能成为世界的。如果你想奋斗,就得有一种文化的激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